评论:台湾为何容易遇雨即成灾
西南气流与台风“泰利”夹击台湾,岛内再度拉响台风警报,全台上下再度绷紧神经准备防洪治水。而就在几天前,另一个台风“古超”刚刚对台湾造成多人死亡、失踪,农业损失数亿的破坏。
在关注这些新闻时,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台湾为何逢台必淹、遇雨成灾?
“天时地利”水患大
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两大天灾,一个是地震,一个是台风。
台湾处在台风频繁的亚热带地区,每年平均有3.5个大台风直接袭击台湾。台风对台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缺少台风带来的丰沛雨水,这个小岛根本不可能养活2300万人。不过,对于台湾来说,如何控制这些雨水也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台湾特殊的地理情况。从地形地质上来说,台湾岛不大,山却很高。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平原岛,而是一个山岛。全岛南北长约383公里,东西宽15-144公里,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山地面积约占全岛的71%,其中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座。海拔100米以下的冲积平原仅占37%,却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人口和农工业。另外,台湾山脉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易断裂且高度风化。因降雨强度大与水流速度快,造成严重冲蚀作用,再加上地震频繁,地质非常不稳定。
台湾共有129条河流,主要河流21条,其河流特点为流域面积小,河流短而坡降大,洪水峰高流急,陡涨陡落,洪水汇流速度快,加上易发泥石流,破坏性强。
从气象上看,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年降水量多在250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可高达6000毫米。但岛内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十分不均,西南部地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之间,降雨量只占全年雨量10%左右,5-10月的降雨可占全年的78%。以台湾每年平均约四个台风来袭、每个台风影响台湾2天计算,台湾短短8天就能降下全年四成以上雨量。但这些降雨绝大多数都直流入海,水资源难以留下来运用,“丰降雨、贫利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总之,山高、坡陡、雨量大、泥石流多,这是台湾水灾频发的最重要原因。
“人和”不足水灾多
除了气候地理因素外,台湾水灾频发也有着很多人为因素。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刘国奋认为,原本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台湾,这些年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山区大量开发种植经济作物,如山葵(可提炼芥末)、槟榔等,天然林木砍伐破坏严重,许多集水区因此丧失了涵养水源的功能,每当暴雨来临,就冲刷大量淤泥进入水库,又导致水库的蓄水排洪功能大为弱化。
岛内低海拔地区聚集了大量人口,过量使用地下水导致部分地区地势比海平面还要低,陆地的排水系统及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很多地方频淹水的重要原因。
此外,台湾虽然每年都有台风和泥石流带来灾害,但土地规划及土地监测单位分属于 “内政部”、“经济部”、“环保署”及“农委会”等多个部会,没有统合单位,防灾救灾效率不高。在河流治理上,一条河的上中下游也分属不同管理单位、不同县市(政治立场不同)。在治水问题上,“中央”经常遭遇地方县市抵制或消极应对,做事互相扯皮,遇事互相推诿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台当局曾经下拨1亿元新台币给高雄市做防水闸门,结果高雄市执行不到两成,余下8000多万元新台币竟然搁置不用。治水本是百年大计,但在政党轮替成为常态的台湾,4年一次的“大选”以及频繁、复杂的各种选举,常常对包括治水在内的行政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台“内政部长”李鸿源日前参加“整合性天灾风险管理政策研讨会”时就感叹:“台湾没有技术问题,只有政治问题。”对于天灾频繁的台湾来说,缺少人和才是最严重的危机。(刘强) (《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