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长基隆圆28年“探亲梦”——亲情史存
中新社基隆7月9日电题:天津市长基隆圆28年“探亲梦”——亲情史存
中新社记者 杜燕 董会峰
“半边山,一半在象山,一半在台湾”。至今,浙江象山石浦港东端与台湾基隆各有一座半边山。象山与基隆,不仅有地缘上的历史渊源,且血缘情深。
现任天津市市长黄兴国,1984年至1987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任职期间,曾多次为进入石浦港避风的台湾渔民提供补给、医疗救护等。
首次赴台访问的黄兴国,9日在基隆区渔会见到在象山相识的台湾老友,他感叹,“28年没有见面,我始终有个想法,什么时候到了台湾,第一站就是基隆。”
“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握着65岁的“船员”林来发的手说,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看到你们,就看到了亲人。
“当年你也不过三、四十岁吧。”“当年专门设立了台胞医院和接待站。”
“记得,记得”,林来发不住点头。
林来发称,1990年代频繁往返于基隆与象山,不但到石浦港避风、补给,也因为人手短缺,当年在石浦港需雇佣大陆渔工,得到在象山任职的黄兴国的支持和帮助。
黄兴国表示,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情大于天。当年虽然两岸未正式开放交流,但民间的感情早已在互通。台风来临,进入石浦港,一切都风平浪静。“算起来一共接待4.2万名台湾渔民,提供避风、补给、修船、就医等,更与他们结下友谊。”
黄兴国回忆,当年作为总指挥,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台湾渔民进入石浦港?如何给台湾渔民提供淡水、食物?如何救治伤员?船只发生机械故障怎么修?
中秋节佳节,他还汇集这些离家在外的台湾渔民举办联谊会,以解思乡之苦。
28年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时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记。黄兴国把当年台湾渔民在石浦港补给、在石浦港与亲人团聚、在石浦港就医以及两岸民众共度中秋等老照片,装订成《情系石浦,犹记台胞》影册,“影像记忆,亲情史存”,送给在场的老船长、老船员。
曾任新久展台一、二号双拖渔船船长的王存浩,现年69岁。他指着一张救治伤员的照片说,1985年,新久展一号船员石德智在海上作业时,不慎手臂卷入机械内受重伤,需要紧急进入石浦港救治。船上人员用电报报告给公司,当地台办与边防全力协助,才顺利进行治疗。
他回忆,后来黄兴国还专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告知他们船只先继续作业,等完成后再来接受伤船员,“你们请放心”。
时间带不走亲情。这些当年曾接受帮助和支持的渔民们,9日向黄兴国送上“亲民德政”的匾额,而黄兴国则赠妈祖塑像,守护渔民平安。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在《锁麟囊》大团圆的京剧唱腔中,黄兴国表示,两岸情势发展迅速,如今,有两千多家台湾企业在天津落户,他将像对待天津本地企业一样支持台湾企业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