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文化人士寻访山东 留下感怀带走风光学识

2012年07月13日 11:1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我本生西南,为学慕齐鲁”,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散文家苏辙以此句明求学齐鲁之志。诚然,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无怪乎后人纷纷心向往之。7月1日到10日,来自台湾的近百位文化界人士在齐鲁大地留下印迹,留下感怀;带走了风光,带走了学识。

  默罕默德说过:山不来我去。意思就是:山不会亲自走到我们面前,而要我们亲自去攀爬。来自台北故宫的夏红女士动情地对记者说:“所以我们跨海而来了”,置身在泰山之巅,黄海之滨,追寻历史的足迹,细览博物馆中的珍藏,她道:“满满都是收获,满心都是感动”。

  台湾《旺报》副总编孙玮芒说:“一都要回归本源”。台湾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分支,山东,这个孔孟之乡、齐文化发祥地、中华民族圣山泰山的所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只有回到本源,我们才能汲取新生的力量”。

  怀古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携夫人一起跪在孔子墓前?”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王镇华在最后一天的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上向在座嘉宾发问。

  将时光拉回到7月5日,两岸文化界嘉宾行至圣人故里曲阜,到孔子墓前举行祭拜仪式时正逢天降大雨。这座芳草清幽、古木参天的圣地,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家族墓地,内有坟冢10万余座,亦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祭拜仪式结束之后,人群慢慢散去。两位老人显现在拥挤的人群之后,神情肃穆地走向孔子墓碑前,不顾洼地中的泥水,不顾头顶滂沱的大雨,匍匐跪地,恭敬行叩首大礼。待礼毕之时,眼中已噙着泪水。

  这两位即是王镇华与夫人林怡玎。他在会上告诉大家:“在文化上我们应当认祖归宗”。每天读《论语》,每天教授儒学,当亲身走到圣人墓前,面对一尊活的“精神体”,他坦诚难掩心中激动地心情。“我在先师墓前起誓,要做‘谋道不谋食’的君子,即便应者寥寥,也要致力把中华文化传下去。”

  无论前人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好在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博物馆”这样一种途径完成中华文明的溯源仪式。

  以一个博物馆同业的身份亲临山东博物馆的夏红,被山东博物馆悠久又崭新、古典又时尚的气质所打动。馆中陈列的陶瓷玉器,青铜器,石刻造像,书画,工艺品等,无不令她感喟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值得骄傲。

  更令夏红感到惊喜的是,在鲁绣工作坊她亲眼看到了正在绣制中的“鹊华秋色图”绢本手卷。出自元代赵孟頫的这幅中国古画现被台北故宫所收藏,身为台北故宫编纂的夏红再熟悉不过。画中的“华不注山”位于山东济南,尖耸的华山和半椭圆的“鹊山”隔着平缓水岸遥遥相对,青绿设色温润舒朗。

  看着绣师一针一线将画中的山水跃然绢上,满布绣线的手卷却依然清逸薄透,秀雅的丝线光泽诠释水墨画竟如此的贴切,夏红大赞“绣工真是了得”。在她看来,如同鲁绣的细腻,山东博物馆也是细腻的;如同“鹊华秋色”,山东博物馆也是巍峨耸立的。

  论今

  “‘情系齐鲁’是一场有深度的文化之旅,几乎囊括了山东省的文化重地。”台湾《旺报》副总编孙玮芒告诉记者。

  整个山东的地理环境就是依山面海,依山,意味着根基稳固;面海,意味着向外拓展的冒险精神。此行孙玮芒印象最深刻的是登泰山,一个平凡人,在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玉皇顶上,能感到自己的不凡,个人生命被提升了高度,加持了神性。历经五朝“封禅大典”的泰山,是君临天下的圣山,是历史长河中的顶峰。它高在文化义涵上,而不在于海拔高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他曾走过,后人也来过。彼时的豪迈情怀,今朝还能被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所体悟、景仰,得益于薪火相传、开枝散叶不断根的中华文化的浸染。

  “异地同文,两岸同种同情怀。” 7月2日,在济南大明湖畔的奎虚楼举办了两岸文化交流笔会。台湾知名书画家、台中市政府参事兼主任陈志声在挥毫写下即兴涌出的诗作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这样表示。

  群贤毕至大明湖畔,文人醉墨挥仙笔,这正是当日笔会的景象。陈志声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两岸在文化上的交流,交换了双方书画发展的特色经验。正所谓“异中求同”,这样有利于互相激发未来两岸之间书画发展道路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我的老师是山东人”,陈志声告诉记者,也正因为此,登泰山、访三孔、会文人等的齐鲁游历行程可以说是他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表征,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两岸同胞对于文化追根溯源的执着本能,非时间和空间距离能阻隔。

  一袭白衣、满头银发的王镇华每每发言都是掷地有声,他外在的清瘦矍铄和语言一样散发着直指人心的力量。“22年来,我每天与经典为伴”,为了推广“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他创办了德简书院,冀希望于两岸携手弘扬儒家思想,借儒家思想冲淡资本主义的物欲。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年轻人可能疏于阅读经典。他因此而觉肩上使命重大,希望能凭借微薄己力让传统的经典文化重回大众视野。

  种子、细胞,都是极为渺小的事物,但却是萌发生命的细微所在,蕴藏巨力。在创办书院之前,王镇华是一名建筑学者。此行中他也留意了形形色色的建筑,总体感觉一个字:“大”。因此他也发出警醒:人之大,非自然之大。“博大”应根植于精神内核,而应杜绝空洞的雄伟。师拜大自然,天道自衡,我们在今天依然要注意节俭,不可滥用自然资源。

  孔子曾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在这次的行程中,大陆主办方巨细靡遗的贴心接待,也让王镇华感受到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亲情厚爱。细解“忠”字,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也对两岸同胞。如能体悟这背后的深意,也就已经完成了这场齐鲁大地朝圣之旅最好的注脚。(中国台湾网记者 芮益芳)

【编辑:王义铭】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