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影《艋舺》捧红的台北老街剥皮寮改头换面
台北万华区,是个有太多传奇的地方。这个新旧并存的区域,拥有最新潮前卫的西门町,也有百年历史的古剎龙山寺。过去许多人不知道,万华区还有个神秘三角地带的小角落,叫做“剥皮寮”,因为《艋舺》的开拍,“剥皮寮”终于在交错的时空中被唤醒过来。
位于台北市老松小学校园南侧的剥皮寮,在万华区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据地方耆老所言,剥皮寮乃因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湾民众熟知的古谚,用以形容清代台湾三大繁华的港口城市,艋舺剥皮寮正是其中之一。该街道约成形于19世纪50年代的清治时期,当时曾是商业交易热络的街道,拥有不少精致洋楼房屋,而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开发的空间特色与都市纹理。长约数百米的街道于1945年之后,列为老松小学的校地预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1996年,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就在剥皮寮“太阳制本所”取景,诗意镜头、写意风格,侯孝贤惊鸿一瞥地留住剥皮寮一景,也留住台北城的战后景况。
而后,台湾地方文史人士积极呼吁政府保护剥皮寮老街。2003年8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剥皮寮古迹保存再利用的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2004年,该街东段部分整修成历史街道区,2009年,紧邻该小学的西段部分,完成修复。
2009年9月,剥皮寮老街历经10年的整修,终于落成,正式开放供游客参观。这条横跨清代、日据、民国三个时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一条足以代表艋舺市街历史特色的老街。
而这条斥资3.4亿整复的老街,改头换面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借给电影《艋舺》进行长达半年的拍摄工作。《艋舺》一片获得台北市电影委员会的大力协拍,除资金补助外,台北市政府部门就有18个单位协助拍片,90%的场景都在剥皮寮。拍摄结束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斥资400万将已搭建完成的拍摄场景予以保留与强化,以实际行动鼓励本土电影“在地拍摄”,并推动万华地区的观光产业。
在剥皮寮老街的红砖墙上彩绘铁臂阿童木踩着3轮车,三仙老公标坐在龙舟上,活泼呈现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剥皮寮街区。可不要听到剥皮寮就以为是要剥了你的皮,剥皮两字曾有一说是指当时清代福州商船运进了杉木,都是在此剥去树皮,因而得名。
昔日各行各业的商家字号情景通过这条老街都纷纷重现,如金夜冷饮、金山旅社、白雪录影带、得意假发、高升银楼等,“戏说台湾”或“中国民间故事”突然在现实生活中上演。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艋舺》里Geta老大的家,那块造福乡里的匾额和栩栩如生的老虎画作,剧中的扁钻尺二都一一被保存下来,厅堂、吧台、戏服、赌具应有尽有,通过文化资产的保留为万华带来新鲜元素,竭诚希望老旧事物都能够通过文化赋予崭新面貌,一直传承下去。(人民网记者 潘健 邓志慧 张葳 翁奇羽 董子龙7月9日于台北报道)
交通资讯
剥皮寮历史街区(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
电话:00886-2-23361704
地址: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101号
交通:地铁龙山寺站下,沿着西园路一段往北走,遇到广州街后右转,经过龙山寺后续行,过康定路后即可在左侧看见剥皮寮历史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