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年轻人相遇在夏令营 因为冲突所以交流
暑期是夏令营的时段,夏令营是日后可供回忆的经历,当海峡两岸的年轻人在夏令营相遇,会发生些什么?
一位高雄来的姑娘向我抱怨:“我说‘你们中国’,北京的同学很生气,但我不是故意的,我生于1994年,在陈水扁‘去中国化’的校园长大,我从小就是这么说的。”我安慰她:“你就把这番话对北京同学说一遍他们就不生气了,他们不了解你,但了解陈水扁啊。”
可惜,这位高雄姑娘在“生气”的阴影下沉默和远离,度过了郁闷的夏令营时光。
现在两岸之间,交流很频密,夏令营、研讨会、参访团,都是为了交流,交流就是我要弄懂你的想法,你想明白我的心意,前提是有不懂和不明白,有不入耳和看不惯。交流不是请客吃饭,如果刺耳刺目就生气就闪躲,不仅没搞明白,误会更深了,浪费了夏令营的时光,也远离了交流的初衷。
听进逆耳之言是圣人的境界,的确不能求每个人特别是压不住火的年轻人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在两岸交流中至少要做好听逆耳之言的心理准备,也要营造这样的氛围。“你们中国”听着刺耳,可以提出来讨论,搞懂这位高雄姑娘为什么这么说;“生气”的表情刺目,可以追问缘由,弄清楚北京同学的情感。想起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同学,她经常惹点麻烦让人对她怒目而视,这个时候她会追着你问:“你怎么生气了?怎么了?”结果没人跟她计较得起来,因为她是一个对你的“生气”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她真诚地想搞明白你的想法,这大概是交流的高段位了。
两岸交流就是皆大欢喜已成为一些人心中的定势,因此接受不了刺耳与刺目,更不能刺心,其实交流的关键恰恰在于此处,回避刺耳与刺目,交流就停留在表面上,解不开心结,拆不掉心防。和风丽日还好,稍有风吹雨打,照旧草木皆兵,交流之功全破。
两岸间的矛盾仍层峦叠嶂,从夏令营的“你们中国”到政治上的“各自表述”,真要逐层破解,就要抱着皆大欢喜的终极目的,直面刺耳刺目的现实,以听进逆耳之言的心胸与耐心,坚持交流下去,两岸都是如此。(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