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大蛤米” 海鲜料理 吃出早期渔村味
“大蛤米”是早年澎湖居民在清明节时,为了表达慎终追远的诚心,费心准备的扫墓供品。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8月20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澎湖马公市“朝昔庐”餐厅卖古早味(怀念的味道)料理,游客在菜单上找不到熟悉的猪油拌饭、菜脯蛋,却看到一堆怪怪菜名,老板吕永祥说,店里推出的多半是早期澎湖渔村的家常菜,“每一道菜都有典故!”
装潢古色古香的“朝昔庐”,以融合当地产物的大蛤米、地瓜煎、爌臭肉鱼、鱼干炖肉、腌瓜炒小管、三杯小管、小管煎蛋、盐小管炖肉、三杯刺归、豆鼓石蚵、石蚵拌面线、紫菜炒冬粉、金瓜炒米粉、石鲍排骨汤等菜色打响名号。
吕永祥说,澎湖人靠海吃海,尤其早期的渔村菜,如大蛤米、爌臭肉鱼、海盔甲土豆汤、高丽菜炒土豆等,每道料理口味独特,最能展现地方特色,可惜因大环境改变,有些食材取得不易,渐渐失传。
为了找回这些正在消失的味道,重现正港“澎湖风味餐”的美味,他决心克服困难,把澎湖早期渔村美味端上桌,让当地居民或游客到店里用餐,在品尝海鲜之余,还能吃出“怀念的滋味”!
他表示,早年澎湖居民为了表达慎终追远的诚心,会在清明节前,到潮间带挖取大蛤蜊,洗净后将爆香的米饭塞入壳内绑好,放进蒸笼蒸熟,扫墓时带去祭祖,吃完剩下的壳再摆到坟墓上,这是“大蛤米”的由来。
【编辑:郭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