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策划:跨两岸的好人 台湾义工盼多开慈善“绿灯”(2)

2012年08月31日 0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商金榜,台湾义工,现就职于北京市某医院推拿科。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程涛 摄

  理念先进:台湾义工教育“从娃娃抓起”

  如今,台湾的义工服务工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认可。有评论指出,与台湾义工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相比,大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许多事情要仿效。如今在大陆,在扶贫济弱、环境保护、抢险救灾、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公益行动中,志愿者不是太多,而是还少。

  商金榜在谈及“义工理念”时表示,善于施舍,乐于回馈社会理念的形成,与政府提倡和家庭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这些是从小逐渐接受和养成的。

  据了解,在台湾中学里,社会服务是必修课程,像台北市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做8小时“志工”,如课业辅导、病房陪伴、募集善款、导游解说、回收垃圾等。有的公司则规定职员必须带薪担任一定时期的“志工”。此外,“志工”不仅可以为人服务,也可以为自然服务。

  “目前台湾义工服务是‘从娃娃抓起’,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灌输,政府的提倡,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服务大众的意识。”在义工服务中,大陆义工的热情与善良给王明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们打交道,我觉得大陆的民众特别有正义感,在同胞遇到灾害的时候,能义不容辞的过来帮忙,真的很让人感动。”

  广撒爱心:盼官方多开慈善“绿灯”

  随着两岸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增加,大陆民众对台湾人“好奇”的目光逐渐平和,平凡的义工服务,也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对大陆有了新的认识。

  加入义工组织近20年,王明萌对义工有着深深的感情:“大陆的义工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她说,台湾的志愿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而大陆的志愿者有很多是年轻人。“这个年龄就懂得付出,很不容易。义工服务提供人们改造社会及帮助他人过更好生活的机会,是国民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义工的人生更有意义”。

  “通过帮助需要受助的群体,我对大陆和民众有了更多的了解。”商金榜说,这是他在大陆进行义工服务中的一个意外的惊喜。“2004年我刚来到北京时,对大陆还很陌生。所有的认识还仅限于在台湾新闻和报刊的报道。”商金榜说,“现在比较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年的义工经历,让我比那些只在校内学习的同学,更早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了。”

  商金榜在大陆的义工服务仍然遇到很多障碍。“可能因为是台湾籍的身份,刚开始进社区做义诊时并不那么顺利。”

  面对难题,商金榜想到了台盟:“我们邀请央视、台盟帮我们搭桥引线,寻找需要我们服务的社区。现已和多个社区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商金榜说,目前,大陆政府已经为慈善组织的活动开了很多“绿灯”,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大陆的台湾义工服务的地域仍然很小。“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都居住在交通并不发达的乡村,如果政府或者是学校如果能帮义工解决交通等方面的困难,相信会有更多的‘雷锋’和义工涌现。”

  在谈及大陆山区支教遇到的困难时,支教义工刘湘吟表示,主要还是生活上的不便利。山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常停水停电,自己打水做饭,甚至洗澡得到县城去。此外,与预期值差距的调适,以及远离亲友,有共同语言的人太少,都是义工需要面对和克服的。

  与中新网记者聊起未来打算时,商金榜充满憧憬地说,正在准备组建自己的义诊团队,申请一些慈善项目,另外,就是期待能加入一个志愿者团队。“自己申请成立一个团队或是加入成熟团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他坚定地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服务,回馈社会就好。”(完)(丁文蕾、王义铭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后记】和台湾慈济义工王明萌聊天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眼里的大陆,不仅仅是传递爱心的平台,大陆年轻义工的淳朴和善良,让她非常感动也加倍珍惜。义工似乎是很大的话题,王明萌也试图尽其所能描述她眼中的义工。谈及生活,她只字片语,轻微带过,但谈及“爱心”“回馈”却又是一番“浓墨重彩”。

  约见商金榜是在8月的一天下午,地点在北京市东直门医院的三层推拿科,医院走廊,人流熙熙攘攘,环境很嘈杂。为了方便记者采访时的录音需求,他特意向领导申请一间医务室,这个小细节,让记者感动许久。

  “施比受更有福”,在采访过程中,这是受访义工们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此前在记者的概念中,“义工”只是义务劳动的代名词,可“义工”这个词背后更丰富的内涵却是由这些受访的台湾义工们传递的。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让他们有了“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那种融入到骨子里的回馈理念和习惯,让记者为之动容。

【编辑:程涛】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