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就业or创业 台湾青年怎么办?
台湾“主计总处”公布:8月台湾青年失业率高达13.61%。台湾《联合报》7日刊载台湾作家王文华的文章分析台湾当前“就业”与“创业”的困难和出路。
全文摘编如下:
解决青年失业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创业。如果“找”工作这么困难,何不“创造”工作?如果“就业”意味着大材小用,何不小材大用来“创业”?
当然,“创业”比“就业”更难!
困难一,是青年和家长崇尚“主流价值”。我们的文化有根深柢固的“第一志愿”情结。年轻人被期望要进“明星”学校、公司、产业。走非主流道路的,除非能成为“台湾之光”,否则永远被视为“迷途羔羊”。
困难二,是缺乏创新能力。台湾教育的设计,是培养专业人士。所以我们有许多一流的医师、律师、工程师,但较少兼具创新和销售能力的创业家。台湾的创业家,大多不是“好学生”。而所谓“好学生”,都立志当大公司的经理人。教育内容不改,“好学生”永远没机会发展学业以外的潜力,而有创业基因的“坏学生”也只好继续自求多福,承受不需要的辛苦。
虽然难,还是要做。因为创业比就业的潜在效益大,不只对青年本身,也对台湾经济。GDP破二,青年失业率破十三,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必然。如果经济和就业市场将结构性地衰退,创新和创业,是唯一的出路。
怎么做?
给鱼,不如给钱买钓竿。各级政府,可研究将“失业给付”转化成“创业补助”,在草创初期注入活水。并开放多元募资管道(包括让网络群众募资合法化),让后续资金,源源不绝。
台湾的创投很少在公司草创初期出手,所以要靠企业家扮演“天使”,提供种子基金。1998年,升阳计算机创办人拿出10万美金,扶植了Google。2004年,PayPal创办人拿出50万美金,成就了facebook。台湾能拿出50万美金的企业家何其多!但大多投资房产,成了“地主”。未来何不投资人才,变成“天使”?
各类产业协会则可仿效美国“创业周末”组织,把创业家、工程师、营销人、创投业者,甚至客户聚在一起。从周五到周日,连续54小时,媒合团队、动手制作产品原型。用实作的workshop,取代空泛的座谈,这样才能打造出可以商业化的产品。
最后,是年轻人自己。失业像失恋,不完全是自己的错,但自己脱不了关系。狭义的失业,是指找不到工作。广义的失业,是指做大材小用的工作。但最可怕的失业,是只把工作当做赚钱的手段,从未思考什么是让自己发挥所长、贡献社会的“志业”。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青年失业率远远超过13%。失业时要找的不只是工作,更是自己。要检视的不只是人力银行的职缺,更是自己的实力和态度。Google创办人能拿到天使的10万美金,因为他们够强。我们,值得天使眷顾吗?
台湾经济正在辛苦地转型,创新和创业,将成为最重要的力量。天堂和地狱等距,天使正失去耐心,我们,要往上或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