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谢长廷蔡英文联合 是时候跟苏贞昌说再见
中新网10月17日电 台湾“今日新闻网”刊发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吴子嘉文章,文章指出,在社会主流意见都认同民进党应当正面、积极处理两岸事务的现在,民进党的领导者苏贞昌,却碍于个人对两岸事务认知的不足,提不出对民、共交流的中心思想,不仅成为民进党停滞不前的“反向动能”,更让绿营内部开始形成一股“谢、蔡合组第二党中央”的情势。
文章说,或许这么说对苏贞昌会太残忍,但是“要前进的继续前进,要原地吵架的就留下来”,民进党的两岸之路,不该在迟疑、胆怯中匍伏缓进,谢长廷是到了该跟苏贞昌说“再见吧,苏贞昌”的时刻了。
文章指出,在苏贞昌当选民进党主席初期,他确实有机会乘着蔡英文所打下来的气势,对党进行大破大立的改变。殊料,苏贞昌却自顾自的以为,党内各派系都对他“包藏祸心”,如果不先解决人和问题,主席大位恐怕坐不久。
所以,苏贞昌上任将近半年以来,做最多的事不是告诉民进党人“我要往哪走”,而是忙着四处拜会派系大佬,下乡与资深党员拍照,让整个民进党中央充满放松、欢乐的轻松气氛。但礼貌性的嘘寒问暖,不着边际的空泛对话,终究藏不住眼前民进党的空虚状态。
文章说,,在谢长廷前往大陆前,苏贞昌宣布暂缓“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在谢长廷圆满结束访问后,苏贞昌则说处理两岸事务“这件事不急”。
面对苏贞昌的退缩,谢长廷等大佬,都一再强调民进党处理两岸议题的急迫性,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长期没有认真思考过两岸议题的他,一方面为了替个人的政治前途铺路,一方面则因为个人知识量的匮乏,提不出对民、共交流的具体对策,导致民进党的两岸工作已陷入原地打转的虚耗状态,终而逼出党内另一波以谢长廷、蔡英文为首的政治联盟契机。
文章认为,对谢长廷而言,现在的他显然已经无意继续争取“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相反的,既然“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名义,已为他成功完成两岸破冰之旅,实在没有理由不继续深化基金会的层级与功能性;况且,比起背负政治责任的党职,民间身份是更具自由度与弹性,与其与苏贞昌共处一室、面面相觑,不如灵活扮演民、共交流的民间推手。
不仅如此,在没有党职包袱的状态下,谢长廷更能掌握绝对的空间,以两岸议题作为号召进行派系结盟,筹设具有实质影响力的2014辅选团,扩大青年军投入县市议员选举的名额;而绿营的县市长候选人,在不得不欢迎民、共交流的前提下,当然也必须与谢系维持紧密关系,无形中都为谢创造出党内的高度。
文章说,在民进党新北市党部主委罗致政当选第一时间,就允诺会为新北市辅选的蔡英文,自然成为谢长廷的作战盟友。
谢、蔡2人虽然在2012的“大选”留下不少嫌隙,且蔡英文志在参选2016,与谢长廷的目标不一致,但这些并不是问题。
文章强调,谢长廷访问大陆前,蔡英文就对外表示乐观其成;在谢自北京返抵桃园机场时,蔡的核心幕僚洪耀福更以“我代表蔡英文”的身份到场接机。更别说近期以来,蔡不断对外强调“信任”谢长廷能处理好两岸事务,都清楚透露出谢、蔡合作的端倪。
而就选战策略来看,“谢、蔡联合辅选团”的亮点,就是两人能结合选民对2016的期待,将“地方选举”上纲为挑战“中央政权”的试金石。文章说,只要能成功汇集这股民气与媒体效应,当“七合一选举”结束,蔡英文自然会被拱上“再战一次”的位置;而谢长廷,则是扮演“King Maker”的关键历史角色,彼此拉抬互谋其利。
文章表示,长期以来,碍于意识形态,民进党在两岸经贸发展的进程上始终缺乏重大建树,一些绿营支持者转身支持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一旦谢长廷决定与苏贞昌分道扬镳,在两岸事务的处理上,就不能只是单有论述而缺乏实质作为。
或许外界会以“第二个民进党中央”来质疑谢、蔡合作的正当性,但坦白说,这一切不都是苏贞昌自己一手催生出来的局面吗?
如果,他还继续让个性操纵命运,那么,注定将与历史际遇擦身而过,留下寂寞孤单身影,叹息再一次失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