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均花15亿新台币 台湾健康保险遇不能承受之重

2012年10月25日 08: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日均花15亿新台币台湾健康保险遇不能承受之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被称为“台湾之光”的全民健康保险(健保),最近似乎成了“不能说的话题”,记者和台湾人一聊到这个话题,他们都会情绪激动。“台湾的健保快完了!”如今,台湾健保一天就有100万人次看病,平均要花掉15亿元(新台币,下同),此情此景,当局还能撑多久?

  医疗资源浪费多

  29岁的台北公务员佳玲,其4万多元的月薪中,每月要扣除1000元健保费,凭一张健保卡,今年她已就医18次,所看科目包括外科、内科、皮科等,每次她只需付200元以内的挂号费,就可享受全免费的医疗服务。“去医院很有放松享受福利的感觉。”佳玲坦言。

  “我的邻居只是得了小感冒,可他从早到晚把台北的几家医院都走透透。你说这是不是资源浪费?”杨女士愤愤不平地说。

  记者曾陪一位朋友到台大医院看病,看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悠闲地排队等着拿药,有的老人显然是这里的常客,护工记住了许多熟面孔。“现在窗口拿药的那位老人,他每次都拿一堆药,回去经常忘记吃或被丢掉,过几天又来开相同的药。”一名护工悄悄对记者说。

  目前,台湾注册医院不到600家,私人诊所近2万个。由于就医费用低,致使民众就医意愿大增,导致医疗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有媒体形容台湾的医院“5分钟看一个病患”,好像吃“流水席”。

  面对健保给付偏低、医护人员过劳且医疗纠纷刑责加身、医院暴力事件频繁的现状,岛内医护人员严重流失,“许多医院招不到急诊科医师,又害怕医疗纠纷,纷纷把病人往外推。”新光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志华说,“健保原本是台湾足以傲世的骄傲,但目前许多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造成床位不敷使用,病患被迫躺在地上接受诊疗或急救。真的不可想象!”   

  包山包海 经费赤字

  台湾居民都可以自由地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小到牙痛,大到癌症,医疗开支均由健保埋单。其给付的范围包括门诊、住院、牙医、中医、检验检查、居家护理、处方药品、预防保健等8个方面。

  健保包山包海,当局的医疗开支无疑过度增长。具体来说,如果患者每次看病时,药费在100元以下者,则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药费在101元至200元时,需自缴费20元;药费在1000元以上者,也只需自缴费用200元。

  更有甚者,某个在海外定居很久的台湾人,突然有一天回到台湾,原因是得了癌症回来享受健保,全部治疗费及药费所需的100多万元,当然都要当局健保埋单。对这些打着“飞的”回台湾看病的人,台湾民众讽刺他们为“蹭保族”。

  “健保每天有百万人次看病、平均要花15亿元。”台“健保局长”黄三桂说,“健保面临严重的赤字危机。”事实上,健保的财政支出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每年的收入成长率为4.58%,而支出率则达到5.71%。

  眼下什么都涨价,可健保费只要涨价就会遭到全民痛骂,台当局着实很苦恼。虽然当局为庞大的医疗开支头痛,但无论哪个党派上台,谁也不敢轻易动这个“烫手山芋”。

  “得罪了健保就丢失了选票。”会计师蔡先生告诉记者,“民主政治也害了台湾,为了选票,只会不断对民众许诺,谁敢轻易改革?”

  偏激情绪危害大

  台湾健保至今已实施17年,换句话说,台湾民众在医疗保健方面已经幸福了17年。台湾曾经很富裕,其健保制度让全世界的人羡慕。但随着岛内经济状况大不如前,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当局对此越来越吃不消。台湾执政者曾试图增加保费,结果却遭到排山倒海般的痛骂,已享受惯福利的台湾人不会轻易接受提高保费的“改革”,对他们来说,医疗服务越多越好,保费缴得越少越好。

  当然,也有理性的民众提出建议,比如制订政策让民众小病自己看,大病公家看;还有民众提议参考汽车保险,如果一年看病次数多花费高,第二年就要提高保费等,但是这些措施的区分标准必定又会引起一番“惊涛骇浪”。

  因为健保,台湾民众中出现了许多偏激情绪。如对当局给予在台陆生健保大肆指责,声称“他们不缴税,凭什么享受福利?”不仅如此,还有民众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人”。记者在采访中,一位中年妇女语出惊人:“有很多老家伙活过100岁了,还躺在医院里浪费医疗资源!”

  曾经让世人羡慕的台湾健保,如今已有些入不敷出,一些民众为此变得狭隘自私甚至相互指责,对台当局来说,这着实是一个大难题。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