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演艺名人追踪:巅峰离去 焕彩两岸琉璃故事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琉璃,透彻着变幻莫测的光,不是吗?
曾经是金马奖最佳导演的他和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的她,在演艺巅峰期选择离去,义无反顾地深陷在这流云漓彩之中。创建“琉璃工房”,在两岸开始艺廊;为莫高窟壁画震撼,发愿用新法铸琉璃神像……张毅、杨惠姗夫妇故事本身,就像琉璃一样,不乏华美和变幻的色彩。
杨惠姗是上世纪70年代风靡台湾的女影星,曾连续两年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而让她在亚太影展封后的电影《玉卿嫂》更是在岛内家喻户晓。先生张毅(右图)曾是短篇小说家,后执导影片《我这样过了一生》,曾获金马奖暨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就是这对名人夫妻档,在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毅然息影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共同创立了“琉璃工房”。
除了对于焕彩琉璃雕塑的喜爱之外,琉璃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韵味,也是夫妇俩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共同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蜡精铸法。主导艺术创作部分的杨惠姗,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出了大量包含传统文化语汇与充沛人文内涵的雕塑作品,在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而张毅为每件作品的题诗也以其禅意直指人心。
时间退回到1996年,这个对张毅和杨惠姗夫妇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那年,我们第一次赴大陆举办琉璃大展时,大多数参观者还不知琉璃究竟为何物,如今大陆的琉璃生产企业已多达几百家,琉璃艺术品也成了时尚消费品。”夫妇俩介绍,“琉璃工房”目前已是两岸琉璃行业的领头羊,希望它发挥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一个营销点,而是要传播一个信息,一个观念,一种文化。
还是在那一年,他们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当得知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终将消失时,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杨惠姗当即发愿要尝试用复制铸法创作佛像主题作品。“我觉得琉璃是雕塑佛像的绝佳材质,这种材质可以从光明到阴暗,从外在到内在,提供无穷的创造空间;透过变幻莫测的光,也传递了爱与慈悲。创作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我珍重这种挑战的正面意义,有挑战就有希望。”杨惠姗说。
2006年,杨惠姗终于把“千手千眼观音”雕塑成琉璃工艺品,塑像高100厘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琉璃佛像。去年,高达200厘米的另一尊观音像原型雕塑完成,在烧制过程中动用了100多位员工,耗费了4350公斤的耐火石膏、4000公斤的琉璃晶质,但在试烧阶段没有成功。不过杨惠姗并没有气馁,决定在今年年底再度尝试。
而今,“琉璃工房”已在大陆开了53家艺廊,台湾还有22家。10月中旬,“琉璃工房”在台北举办25周年特展,而它在福建的第一家艺廊也即将在福州开张。每年在大陆至少开12家以上的艺廊,是张毅和杨惠姗接下来奋斗目标。
“经济效益不是经营的单一目标,文化内涵才是重点。”张毅表示,在台湾时总想,琉璃文化绝不应仅仅局限在这个岛上,希望对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和相关历史,进行追根溯源。来到大陆后,触摸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根基,除了震撼,更希望能为传承尽一份心力。
“文化可以影响整个民族,文化创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方向,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夫妇俩如此说。(驻台记者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