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草根台商闯荡大陆:靠“道地”“诚实”存活
【新闻策划·草根台商闯荡大陆群像系列】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温雅琼) 知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马连道,汇来四面八方的茶叶,其中不乏飘自台湾的茶香。今年1至9月,台湾茶叶出口大陆已约2314.13吨,产值2603.47万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长16.32%。
2011年的数据同样惊人:这一年,有2797.33吨、产值约3108.26万美元的茶叶被送到大陆市场,比2010年多了395.92%。
“在马连道,我都是批发,每一年都签合同,是华北地区我都给,固定的。”蔡景尧,一位在北京卖台湾茶叶的台南商人,对中新网记者说道。
戴着常年不摘的鸭舌帽和黑框眼镜,这位皮肤黝黑而粗糙的中年男人坐在茶叶铺里,已经沏了水泡好茶,双手拄在桌上,等待着接受采访。
蔡景尧的茶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台湾街宝岛夜市一层入口处,是光顾夜市的人必经之处。
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空间,蔡景尧把各色台湾茶叶陈列在靠墙的若干玻璃柜子里,棒棒糖等台湾零食也被摆放在旁边。连招牌也没有,这个店乍一看更像商场门口的一个小卖部,但有一张四方的木桌立在店中央,摆在上面的一套茶具,提示人们这确实是一家茶叶店。
初次跨海北上:铩羽而归
采访就在这张桌前展开。负责台湾街行政工作的韩晓娟经理对中新网记者说:“他(蔡景尧),比较内向。”
然而这个别人口中“内向”的男人,其实并不“安分”。
在海峡两岸的历史中,1996年可称得上特殊。这一年,台海危机。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提出“高科技、五千万美金以上、基础建设三种投资应对大陆‘戒急用忍’”。
如此背景之下,个体户蔡景尧,仅仅因为“朋友介绍说这边有发展的余地”,就在1996年,“兴冲冲”地孤身从高雄飞到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北京。他称自己来之前心里未有任何规划,“过来看一下,呵呵。”
“大!”是他下飞机第一眼看到的北京。他在朝阳公园附近暂歇下脚来,第二眼见识了北京人的“热情”。
“想象中,可能比较保守。可是我去过的地方,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他踱步去朝阳公园时,人群会和他亲切地打招呼,并回答他的疑问,“可是在南城和西边,问的时候,人家会不理我。因为可能是我的腔调。”然而,近16年的京城生活并没有改变这个台湾男人的腔调,咬字浅浅的,发音位置很靠前。
蔡景尧估计不准确的,除了大陆的面积和“性情”,还有消费市场。1996年,他开始在大陆做第一笔生意:经销橄榄油。那时的橄榄油不是家家都买得起的大众消费品。“特别乱。没地方销啊!价格,又没人要。介绍,怎么介绍都没人要。”
尽管蔡景尧一直强调那时他“只是玩玩”,但当被问到“曾经历的最沮丧、慌张的时刻”时,他对中新网记者回忆起了这段历史。
“没人要”的橄榄油有些送朋友了,剩下的自己“消费”了。他收拾收拾,又回了台湾,距他第一次踏上大陆的时间仅过去半年。
他属虎,那年他已经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