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前法租界里的上海阿姨与老外
中新网11月7日电 台湾《旺报》7日刊载高雄市“远行的理由”站台台长瑞塔羊的文章《老外与阿姨》,文章通过对住在摩登的高级住宅或是酒店式公寓里的哥尔达先生,不再窝居于新式里弄里、鸡犬相闻的亭子间当中的阿姨们,在前法租界里依旧上演着的上海阿姨与老外的故事,慨叹一声“上海这个城市从来没有丝毫改变”。
全文摘编如下:
多年前张爱玲写过一篇短篇《桂花蒸,阿小悲秋》。以往我在台湾时读,总觉得这个时空早已在上个世纪里消失,哪知道到了上海才发现余音袅袅的这“阿小悲秋”的故事,在前法租界里依旧上演着,只是阿小从苏州娘姨换成了安徽阿姨。
终于我也请了一个阿姨,一个月1650元人民币,周一到周五天天来3个小时打扫家里。阿姨做事挺认真,每天工作结束就找一个角落将自己带的饭盒用微波炉加热,坐在一旁静静的吃,天气好的时候也会在我家的阳台上一边吃饭一边看风景,总在吃完午饭后就赶到下一家去。
上海的阿姨很多都来自安徽,因为它是邻近上海最近的3个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经济能力较差的省分,因此很多人就来到了上海找工作。
阿姨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从一般人知道的洗衣、打扫、烫衣服,到喂宠物缴水电费甚至做菜给你吃,有一些外派的外国人士因为夫妇都在上班,所以会有全职阿姨打理一切,包括照顾他们的孩子。
上海有一个免费刊物叫做《That's Shanghai》,是免费赠送专门给上海人口中的老外看的,最新一期的内容就是关于阿姨的故事,对于许多老外来说,便宜的佣人似乎是一种必要配备,就象是他们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以及公司付钱的酒店式公寓。
常常几个老外朋友聚在一起,话题一定会转到阿姨,故事常常从阿姨因为语言跟文化不通所产生的笑话,最后再以圣诞节假期归来,发现阿姨全家都住在自己家的惊恐经验做为结尾,阿姨把你家当作全家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一种上海生活的经典。
外国人在上海是舒适的,过往的租界时光在2012年再度重现,前法租界里面的某几个街区里,法国人的人口密度比本国人还要来得高,每当周五夜晚,永福路、巨鹿路上一堆酒吧会让你以为你身在纽约或是巴黎。
当黄色的街灯透着法国梧桐树的树叶,在微雨秋凉的上海街头,投射出一片一片朦胧暧昧的影子,街上情侣一对对,你会发现“苏丝黄”迁徙抵沪,而上海宝贝正是全世界男子的梦中情人。
今日的哥尔达先生大多选择住在摩登的高级住宅,或是酒店式公寓里,于是今日的阿姨们也不再窝居于新式里弄里、鸡犬相闻的亭子间当中。但很多事情还是没变,互相窥探彼此的老外与阿姨们,文化以及语言带来的误会与诙谐,在曾经的这片土地上,老外与阿姨,或者是老外的上海情人们,当中不言可喻的东西常让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从来没有丝毫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