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劳力市场悖论:高失业与人才荒并存(2)
探因1
低薪资惹的祸
无论是高端人才出走,还是普通大学生外移,高薪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他们觉得,在岛内人才太廉价,因而即使远走澳洲做苦力,也强过留在台湾被“轻忽”。
就台湾上班族的薪资来说,如今他们平均每月收入大约为45000元(新台币,下同),而在2001年,他们每月收入就达到43000元,如果考虑到物价因素,他们的薪水实际上不如十年前。
拿台湾底层的劳工来说,还有近百万人(包括75.7万名本地劳工及22.6万名外来劳工)每月的基本工资还不到19000元。前段时间,台“劳委会”提案要给他们提薪,台“行政院”只通过了“有条件”的提薪,使得当时的“劳委会主委”王如玄愤而离职。
作为高端人才的教授或高级经理人,也受到“肥猫条款”的严格限制。他们如果待在公立大学或财团法人单位,薪水拿得稍微高一点,往往被视为“肥猫”而加以痛打,许多“海归”的薪水是“对折之后再对折”。朱敬一痛批所谓的“打肥猫”,其实就是“民粹、平头主义”。
更有学者指出,台湾正在从上世纪的“均富”社会,迈向新世纪的“均贫”社会,大家要穷一块穷,因此人才不断流失。
台《工商时报》一篇社论称,薪资难以提升,根本原因是台湾在全球化生产链里,一直处于代工的地位,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日益微薄,微薄利润分配给员工的薪资就不可能高。
探因2
人力供求相脱节
为何一方面是高失业,一方面是人才荒?照理说,高失业意味着人力供给远远超出需求,人才荒则意味着人力供不应求。
薪资低造成人才流失,造成人才荒,既然是这样,那么企业为何不提高薪资留住人才?可是失业率屡屡走高,表明人力供过于求,企业当然没有提薪动力。
这中间,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台湾《旺报》近日一篇社论指出,台湾薪资低是人才供需失衡的结果,长期以来,台湾人力在量与质上都有供给过剩的问题,造成各阶层薪资普遍偏低,以台湾的经济结构而言,中、高阶人才供应太多,而基层人才太紧缺。
根据台“教育部”统计,1994年全台高职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的68%,2011年高职毕业生只剩48%。这些逐年减少的高职生到哪里去了?绝大多数到了综合性大学。
供给层面,人才越来越高级;需求层面,却没有与供给面一同升级。在陈水扁执政期间,台湾产业外移速度达到高峰,相当多的就业岗位随之从岛内外移,而岛内留下的产业也没有很好地升级换代,所以对技职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而对高端的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人才需求不旺,便造成了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招不到工的怪现象。
因此,在失业率偏高情况下,台湾还要不断引进大量外劳,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王建民分析,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了新一代青年人在就业市场上要求高,不愿做艰苦的工作,企业相应职位少,又因企业提供的薪资偏低,人员外流加快,造成高失业与人才荒并存的现象。(海峡导报记者 兰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