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讨九二共识 前海基会秘书长吁大步走下去
11月10日,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该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与台湾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共同参会,他们都是“九二共识”的亲历者。中新社发 张浩 摄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郑巧)在“九二共识”达成20周年之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10日在北京举办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九二共识”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深化和发展“九二共识”展开了深入研讨。
当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顾了这一共识的形成过程。北京联大台研院名誉院长、时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说,“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两岸受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有一个明确的政治共识。通过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多次磋商,最终形成了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
唐树备指出,“九二共识”的形成体现了两岸中国人高度的政治智慧;达成共识的方式也是双方在处理两岸问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政治创新。“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与接触、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新时代。
前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和时任海基会副秘书长的李庆平都谈到,当时海基会基于台湾当局正式作出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于1992年10月底与海协会在香港进行协商,后续有函电往来。11月16日,海基会收到海协会关于口头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要点的函,即“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此函同时附有海基会之前所提口头表述方案,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这些函电就是双方达成“九二共识”的重要依据。
两岸与会学者高度肯定“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和重大影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蔡玮认为,“九二共识”的精神和核心价值在于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和承先启后的作用。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求同存异政治智慧的结晶。有了“九二共识”才有“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成果,才有2008年两会商谈的恢复及此后18项协议的签署,才有今天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和平发展新局面。
中共中央台办研究局局长黄文涛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词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的报告中强调: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表明了对“九二共识”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重要政策主张。
对于如何深化和发展“九二共识”,唐树备表示,两岸应本着建设性态度,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一致立场。邱进益表示,两岸关系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大步走下去,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罗援提出,对于“九二共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精神以及平等协商、互谅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全国台研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认为,两岸要积极探索践行“九二共识”的多种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北京联大台研院教授徐博东等认为,两岸应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增进政治互信,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认为,一个中国框架的重要特征就是更具有包容性,可以从双方现行规定出发,将双方对一个中国认知共同接受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共同认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开新的前景。
北京市台办主任马玉萍,北京联大党委书记徐永利、副校长乔东亮等出席会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