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大陆学生渴求解决“学习资源”受限问题
时至今日,一想起两个多月前的经历,上海女孩崔耘仍然感到后怕。
崔耘是2011年第一届赴台攻读学位的928位大陆学生之一,目前在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就读硕士二年级。
9月27日凌晨,她被紧急送往淡水马偕医院,经检测,体内血小板数量只剩3000,仅为正常人的1/50,属于危重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症,命悬一线。在使用类固醇和止血药物收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输入血小板和血红素来控制病情,而一次输血就需要花费上千元人民币。“当时不知道需要治疗多久,由于没有‘健保’,一共需要多少费用无法估算。”崔耘回忆道。
崔耘所说的“健保”,是台湾地区于1995年3月开始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民众参保后,凭医保卡就医时,仅须负担一小部分费用;而没有“健保”、自费看病的崔耘,只能自己全额支付医疗费。
所幸,通过多方募款和校方资助,经过治疗,日前崔耘已经出院调养。但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经历竟成了推动制度改变的“催化剂”。崔耘重病的遭遇,被台湾岛内媒体广为报道。一时间,大陆学生纳入“健保”的议题再次引起岛内讨论。
10月11日,台湾“行政院”正式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草案,拟将在台修读学位的大陆学生(以下简称“陆生”)的身份从“停留”改为“居留”;有了“居留”身份,陆生即可比照侨生和外籍生的费率标准纳入“健保”体系。
虽然台湾“行政院”通过的草案还需送交“立法院”审议,最终能否通过并生效尚未可知,但“总算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一直在努力推动此事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大二陆生余泽霖略带欣喜地说。
广东男孩余泽霖也是第一批赴台修读学位的陆生之一,一年多来,他和同伴通过各种途径向台湾相关部门表达诉求,呼吁解决陆生在台的种种受限,其中陆生“看病难”就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大陆学生被限制享受台湾公共资源
除了“健保”,赴台就读的陆生还迫切希望放宽“三限六不”,解决他们“学习资源”受限的问题。
“三限六不”,是当初国民党当局为开放台湾高校在大陆招生而向“绿营”妥协的产物。所谓“三限”,是指“限制采认大陆高校数量、限制来台陆生总量和限制医学学历采认”;所谓“六不”,是指“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和不得报考公职”。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台湾大学主攻台湾政治研究的陆生王钦认为,“三限六不”的实质,在于“限制陆生分享台湾的公共资源”,“不允许用台湾纳税人的钱供养大陆人”。
目前,在台就学的陆生本科生无法获得实习和工作的机会,毕业后拿着 “一纸空白”的实习履历,或将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而言,由于很多在校研究计划受官方资助,因此也属于不能让陆生分享的“公共资源”,因而陆生被排除在计划之外,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研究。
另外,陆生普遍成绩比较优秀,却因为政策限制不能申领奖学金。这也让他们觉得十分不公平。
王钦认为,“三限六不”若得不到改善,日后还可能影响大陆学生赴台学习的意愿。成绩优秀的学生,面对限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面对办理手续复杂、认证困难、费用过高等困扰时,也极易放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招揽大陆优秀人才的时候,台湾可能丧失竞争优势。
对此,大陆方面曾多次表态,希望台湾方面不断采取措施,取消对大陆学生的歧视性政策。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于今年4月在与陆生座谈时表示,台教育主管部门将全面检讨“三限六不”政策,盼在各界有共识的情况下,能进一步放宽限制。
但就当下而言,目前两岸对在台攻读学位的陆生仍缺少完备的制度性保障,他们在生活、求学与就业方面都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急需两岸相关部门予以关注,并出台解决方案。
比如“档案问题”。由于陆生今后仍需要回到大陆工作,因此“档案”归属非常重要。但余泽霖说:“目前,我的档案仍在自己手上,今后回到大陆,档案该如何转移还不知道。”王钦也表示,赴台之前在北京市台办召开的行前会上,有同学曾问到过这一问题,但当时得到的答复是,“到时候再说”。
明年,第一届赴台的陆籍硕士生将毕业,“档案”问题和求职问题,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我们只是不小心翻动了历史”
在台陆生缘何频频引起岛内话题争议,受访的几位陆生均认为,台湾社会对大陆及大陆学生仍心存疑虑,是主要原因。长期的疏离,使得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的认知非常有限。
王钦认为,台湾近年来经济疲软,整个社会的“被剥夺感”较强。陆生这个新群体的到来,不免让有些台湾民众担心会跟他们“抢夺资源”。
王钦举例说:“台湾大学第一届陆生的入校见面会,曾引来岛内80余家媒体采访,可见陆生来台的受关注程度。”王钦说,这种关注很“复杂”,有好奇,有担心,当然也有善意,但总的来说还是抱着一种未打消的“疑虑”。
而这种社会的“疑虑”和民间的“友善”,在岛内形成一种微妙的共存状态。余泽霖说,他在与台湾民众的日常交往中,真的觉得“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所言不虚。但当陆生在网络上表达一些争取自己权益的观点时,却又总会遭到很多匿名的攻击,“很多攻击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仅仅是出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非难”。
对此,余泽霖有些不平,“我们只是最单纯的学生,我们来台湾的目的是求学,不是来争夺资源。同时,我们也是最有‘改变力’的一群年轻人,我们是两岸沟通最好的桥梁。”
在淡江大学日文系就读的浙江女孩蔡博艺,则将她的想法写进了即将在两岸上市的新书《我正青春,我在台湾》里。书的序言标题就叫“我们只是不小心翻动了历史”。她在书中写道:“我不是什么和平使者,衣领衣袖,我和你一样,我是个平凡人。我只是遇到了不平凡的季节”,“也许我们这批花高价、跨海峡、求知识、买经历的人,真的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平凡如你我,无法决定两岸的过去,却能携手编织出当下的包容,慢煨日后的温暖。”
“将我们当做普通年轻人对待,为我们创造公平、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环境。”这是两届赴台陆生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