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九二共识20载 两岸政治智慧开创新时代

2012年12月04日 12:5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其核心精神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今年是“九二共识”20周年。“九二共识”是两岸自1949年历经武装对峙、意识形态斗争、分裂与反分裂到和平发展时期所达成的第一个深具历史意义的政治性共识。20年来,“九二共识”历经两岸关系的风雨起伏,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与时俱进地推动对“九二共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是事务性协商延伸出来的原则共识,是两岸政治智慧的结晶

  “九二共识”是事务性协商延伸出来的原则共识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进展。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展开了两岸民间交流。随着交流日趋频繁,衍生了一系列事务性问题,诸如通婚、遗产继承等所涉及的文书验证、渔船绞网衍生渔事纠纷、走私偷渡导致两岸必须共同打击犯罪等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和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台湾方面则认为,事务性协商中毋须载入政治性内容,拒不接受大陆的提议,两岸谈判陷入僵局。但是,台湾方面也认识到,如果不就“一个中国原则”加以处理,恐怕也无法突破两岸僵局。于是“国统会”于1992年8月1日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并由海基会在1992年11月3日发布新闻稿表示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

  香港商谈结束后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基会表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海协的函后并附上了海基会最后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以形成双方相互接受的两段具体表述内容为结果而告一段落。

  通过以上史实可见,1992年达成的这项共识包含以下几点:第一,这项共识是在处理事务性问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第二,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用口头声明的方式各自表述;第三,“九二共识”当时并无名称,其内容由当时两会往来函件组成。

  “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智慧的结晶

  恰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意义在于构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启示是要有正视问题、面向未来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无论是“九二共识”的名称、内容还是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功能,都展现出两岸的政治智慧。

  首先,通过往来函件的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之所以能够达成,关键在于双方做到了求坚持一个中国之同,存双方政治分歧之异。在两岸固有矛盾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处理复杂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双方务实搁置争议,善于求同存异,进而积极聚同化异,就能在不断增进共识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和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双赢。

  其次,“九二共识”的名称也是两岸政治僵局解套的产物。是先有史实,后有名称。史实是确实存在,有根有据;名称是后人的总结,智慧的概括。借用《金刚经》的句型:是“九二共识”,非“九二共识”,是名“九二共识”。非以中华文化不足以产生这样的共识,非以中华文化不能理解这样的共识,非以中华文化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共识。2000年,台湾岛内政党轮替。为了让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解套,两岸有识之士都希望创造一个模糊性概念涵盖1992年的共识基础。大陆学者徐博东教授以会谈时间为考虑提出“九二年共识”的名称,台湾资深记者王铭义以会谈地点为考虑基点提出“香港共识”一词,时任台湾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的苏起先生以会谈时间为考虑基点提出“九二共识”,后来被广泛使用来表述这段史实。

  其实,这一段“九二共识”的历史,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1992年两岸两会关于“一个中国”问题的往来函件所达成的共识。用“九二共识”也罢,1992年往来函件形成的共识也罢,都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都是中华文化智慧的表现。正是这个“共识”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带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求同存异的精髓体现了两岸的政治智慧。19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在美国的战略中跟以前有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虽然两岸存在着对政治符号的重大分歧,但两岸主要领导人受当时国际、两岸诱因的影响,也都希望推动两岸关系解冻。1994年4月29日,时任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在会见海基会副董事长陈长文时,首度提出《处理海峡两岸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即“唐五条”),这是大陆在两岸谈判领域坚持一个中国的历史文件,“九二共识”其实就是在确认这项政策原则。

  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唐树备先生明确表示,1992年台湾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曾说:“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大陆认为只要说这几句就行了,对一中实质涵义并未争论,这是后来新加坡会谈得以顺利举行的关键,否则“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因此,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海基会的函中用了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不涉及”三个字,比较婉转,但是明确表达了大陆的立场。台湾报刊说中国大陆同意台湾“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观点,其实我们是“暂时不跟你讨论一个中国的内涵”。简而言之,“九二共识”的大陆表述是“一中不表”,台湾的表述是“一中各表”。这种求大同、存大异的处理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的大写意,形散而神不散,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对自己政治符号和对方政治符号的态度又得以明确表示。这也算得上是中国政治智慧宝库里的新发展吧。

  应该说,只要两岸存在着打开僵局、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需要,只要两岸存在着“一个中国”的共同信任和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点,无论内容多么模糊、形式多么多样,凭借中华民族的智慧都能够打破冰冻状态,达成共识。

  “九二共识”开创了两岸政治协商的新时代

  海峡两岸的制度性协商从汪辜会谈开始,而“九二共识”正是汪辜会谈的基础。自1949年两岸政治对立以来,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两岸关系的主流,其间也不乏政治协商,但是这些政治会谈或协商都不是制度性的。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后至会谈发生时两岸最高层级的会谈,该会谈签署了《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在协议中达成了两岸两会协商的制度,开启了两岸政治协商的新阶段。

  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克林顿政府调整对台政策,在国际场合帮台湾发声,让李登辉认为形势对其有利,并试图利用大国格局变迁,计划通过访问康乃尔大学,为1996年选举造势、为两岸关系做另外的谋略。1995年后,由于台湾地区领导人破坏“九二共识”,两岸信任程度大受影响,导致两岸制度性协商中断。2000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接受“美国友人”的建议,提出偷梁换柱的所谓“九二精神”,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导致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政治空转。

  2004年,国台办发表“5·17声明”,大陆开启对台政策的新时代。2005年胡连会实现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胡锦涛与连战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共同认识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九二共识”充当着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政党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2008年以前,“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的必要前提和基础;2008年台湾再次政党轮替,“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建立互信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两岸两会迅速恢复中断长达9年的制度性协商会谈并达成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务实惠及两岸经济、民生;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前,我们强调“九二共识”是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进,“九二共识”在台湾日益深入人心,今年1月,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战最后关头的焦点。选举结果清楚表明,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九二共识”不仅是历史事实,且得到两岸双方及台湾民众的认同,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党明确提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九二共识”写进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且成为重要的政策主张。

  坚持“九二共识”,与时俱进推进两岸共识

  事实上,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将努力追求国家统一和坚持“一个中国”联系在一起的。“九二共识”的存在,说明早在20年前,两岸当局已经认定两岸的分歧是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认识的不同。“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体系,有着走向国家统一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应该明确其中最核心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明确两岸在协商中求同存异的原则,明确两岸终极走向统一的方向。如此,则两岸共识应与时俱进地推进。

  自1995年大陆在一个中国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一个中国框架”以来,2012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增进政治互信就是要维护和巩固一个中国的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呼吁,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大陆以全党政治报告的形式阐述“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框架”的递进关系,为与时俱进地推动两岸共识指明了方向。

  20年后纪念“九二共识”,是为了原汁原味地恢复“九二共识”的史实、意向、体系和终极目标,以便准确地坚持“九二共识”的核心,而不是仅仅将共识停留在“九二共识”的符号和各自解读上。而且,“九二共识”是一种政治共识,陈水扁执政时甚至作出了推翻这一共识的政治决定。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九二共识”的递进理解来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政治的决定和共识相对比较原则,而“一个中国框架”则包含着法律框架乃至更实在的内容,也不妨碍求同存异的各自解读,更容易稳固两岸政治基础,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朱松岭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