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大陆市场 厦门优质台商"保二进三"
今年全球经济冷飕飕,两岸的企业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而多数过去在厦门经营非常优质的传统产业台企,在做好本业的同时,都将目光投注到了大陆内需市场,多家企业已开始了企业“保二进三”(分别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新征程。
加大投资
和前几年厦门台商普遍专注外销市场不同,这两年,厦门街头台商运营的消费类品牌越来越多,涉及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据悉,经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后,很多台商开始投入内需市场的耕耘。据厦门台协会长黄如旭介绍,经过几年经营,针对内需市场的厦门台企品牌,80%以上都运行良好,且逐步在计划扩大投资。
由传统制衣行业转型而来做温泉休闲业的陈信仲,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代表。作为厦门日月谷温泉渡假村的董事长,陈信仲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发家的制衣及其他传统企业,他总是乐于向外人分享自己在厦门投入服务业经营的经验。起初并不被看好的日月谷温泉,经过几年的运营,早已成为厦门休闲产业的代表企业。陈信仲透露,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日月谷第二期工程即将动工。
而另一个由厦门起家的台资消费品牌——— 向阳坊,今年12月中旬将在福建闽侯开工一个新的大型项目。向阳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凯介绍,目前在大陆拥有数百家分店,未来都将加大投资,持续扩大生产规模。黄俊凯此番规划的坚定信心,源自于“十八大”报告中的“未来十年居民收入要翻番”的论述。黄俊凯认为,收入提升,未来居民生活需求也会不断升级,而对于烘焙业来说,搭上这个机会,就是一个发展的快速通道。
苦修内功
抢夺内需“大饼”,从事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台商,已经吹起了“冲锋号”,而从事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台商,也从不断成长的内需市场看到了希望。
作为厦门卫浴行业的代表企业,过去专注于做外销的仕霖集团,从今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始布局自己的内销市场。仕霖集团执行长陈岱桦指出,这两三年仕霖集团都有大型增资计划,主要是要做一些环保产品。据透露,仕霖集团还专门与“十二五”规划结合,在环保新材料方面,加大投入,希望做创新的产业,除了做好第二产业投资创新研发与环保投入外,还在积极规划直接进入第三产业,卡位未来内需市场。
随着大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大幅增加,以往擅长以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台商都很清楚地意识到,亟须在新的环境里进行转型,将“第二产业”精致化,同时在产品升级的基础上再进军“第三产业”,所谓“保二进三”的模式,可能会是未来台商掘金大陆的新宝典。
而波特鞋业的老总陈坤树,几年前就砸下重金,开始面向内需市场 “二次创业”。这是厦门台商圈又一个由 “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最明显的案例。
年过半百的陈坤树,如今不再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运动鞋外销领域,而是面向内销居家用水服务市场。和以前只接单、不管市场的传统第二产业模式不同,陈坤树现在经营的模式兼顾生产和销售,是典型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运营模式。在他看来,未来内需市场一定是台商要在大陆持续生存的主要方向。
勇于转型
虽然诸多台商都希望能顺利转型成功,搭上大陆内需成长的快车,但从现实情况来说,一些企业还面临内外夹击的巨大压力。
对于转型,厦门台协会长、厦门朝良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如旭自己也在朝着内需市场迈进。过去专注做五金外销的他,前年开始进入箱包市场,主攻大陆高端箱包领域。据他了解,过去就专注投资第三产业的台商,目前压力会小一些,但是“不转型,没出路”,所以要敢于转型。
而厦门台协秘书长、天福茗茶董事长李世伟也认为,现在新一批进入厦门的台商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所以转型压力会小一些。“他们都是市场的榜样,可还不能成为普遍经验,并不是所有的台资企业都能够成功转入第三产业。”李世伟说,传统产业台企通过转型,从第二产业转入第三产业,企业发展有转机,但至少还得三五年,才能说他们是否成功。(记者 张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