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2012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发生重要嬗变

2012年12月21日 11:21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10月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夫妇首次返回祖籍地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谢长廷说,看到这么多乡亲,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他还几度拭泪。张丽君 摄  

  2012年是民进党的两岸思维与两岸政策出现比较大的讨论与争辩的一年,也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关系发生重要嬗变的一年。

  绿营内部争权和马英九改革不顺 影响了两岸政策调整进程

  年初,民进党在“大选”中败北,普遍认为关键是败在不承认“九二共识”,也就是败在两岸政策主张。于是选后,民进党开始重新检讨两岸政策,重新思考两岸问题,在发表的败选报告中对此也有所陈述,而且正视大陆、正视两岸关系也成为党内新思维。新任党主席苏贞昌率先恢复“中国事务部”,并由了解两岸经贸事务的洪财隆出任主委,显示民进党重新重视与审视两岸问题。同时,苏贞昌提出并推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尽管“中国事务委员会”的组建成立与人选过程并不顺利,争议较多,原本看好的谢长廷并未能出任召集人,而由党主席苏贞昌兼任,以统领两岸事务大权,这是党内权力之争造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派推动党内两岸政策调整的进程。

  一年来,民进党虽然开始重视两岸问题,但由于马当局执政困难重重,改革不顺,民怨高涨,从而让民进党失去了调整两岸政策的动力,在政治利益算计下,认为不必调整极具争议的两岸政策主张,不会影响其与国民党的权力斗争,反而可能更有利内部的团结、整合与民进党的未来选举。于是,原本外界预计民进党败选后会积极大幅调整两岸政策主张的期待落空,也成为外界对民进党、对苏贞昌的最大失望所在。

  尽管民进党没有能够积极调整两岸政策主张,但两岸议题仍然是民进党无法回避与面对的问题,因此两岸政策主张仍然在党内引起一番大讨论,党内出现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两种不同声音与主张。以谢长廷为代表的改革派主张以“宪法共识”作为与大陆互动的政治基础,以打破民进党与大陆在“九二共识”问题上的对立僵局,强调虽不承认“九二共识”,但承认1992年两岸发生的事件,承认“九二精神”。而且“宪法共识”含有“宪法一中”与“两岸一中”思想,与“九二共识”有一定的政治连接。但谢长廷等改革派的两岸政策理性主张,引起党内当权派与保守派尤其是“激进台独势力”的反对,未能成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新思维、新主张。尽管如此,两岸议题依然是民进党必须面对也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 仍有新进展与突破

  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也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年初,民进党重要智囊罗致政、董立文等参加由国台办海研中心在云南举行的研讨会,受到广泛关注,也揭开了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新一页。国庆节期间,民进党前主席与党内最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之一的谢长廷,以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名义前来大陆访问,受到国台办主任王毅与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接见,成为民、共之间一次重要的互动活动,也引起海峡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民进党元老之一、新潮流大佬洪奇昌更是多次往返海峡两岸,公开参加海峡两岸多种重要交流活动,甚至成为一种常态趋势,也是民共关系互动发展的重要标志。

  年底,“台北会谈”开启了大陆与绿营互动的新模式。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以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参会,并发表讲话;民进党前陆委会副主任游盈隆、陈明通、童振源等人与会,前陆委会主委及现任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到会致辞;孙亚夫与吴钊燮握手问候与合影,成为这次“台北会谈”的新亮点。尽管大陆与民进党在诸多问题上的立场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但双方在公开场所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公开讨论,而且涉及许多敏感的重要政治议题,仍可视为2012年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新现象、新进展、新突破。

  可以说,2012年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思变及与大陆互动关系嬗变的重要一年,在客观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王建民 导报特约撰述人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