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2012 解读台湾四大关键字:忧、乱、茫、醒
2012年将要过去,回顾今年的台湾,恐怕很难用简单一个字概括。从年初的“大选”开始,各种政治、经济议题与纷争层出不穷,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令人“忧”心的一年;对民进党来说,这是想突破而未曾突破,回首四顾心“茫”然的一年;对国民党而言,这则是纷扰不断的“乱”之年。幸好两岸关系稳中有进,2012“大选”的结果也让台湾民众“醒”悟到“九二共识”的无可挑战。本期对话台湾名嘴,导报记者请到两位长期关注台湾政经民生与两岸关系的时事评论员,为读者梳理台湾这一年。
民众之“忧”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周围的亲朋好友,怎么评价将要过去的这一年?
田金丽 (以下简称 “田”):马“政府”在一些议题上面操作不当,很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些事情积累到一起,就会影响普通民众的信心,令人担忧。景气不好,大家的容忍度就会变差,有时真是连骂的力气都没有了。
王炳忠(以下简称“王”):台湾媒体进行年度汉字选拔,最后胜出的是个“忧”字。我觉得很能代表普通民众的观感,大家连生气都不知要怎么生,有苦说不出,所以只能感到忧心,对“政府”忧心,为自己的生活而忧虑。
记:具体哪些事情让大家觉得放心不下、忧愁不已?
王: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一整年的新闻议题。从年初的选举,到春天的Makiyo、凤飞飞、林书豪,然后就过渡到各种政治议题。从美牛、证所税到油电双涨,然后引起骨牌效应,开始炒作年金、劳保议题,新闻上每天都在骂马英九。台湾社会是媒体导向,这些议题都是短线操作,造成大家都纠缠枝节,那老百姓又不懂,他们只会恐慌,忧心“我要怎么办”。
记:感觉每个阶层都忧心忡忡。军公教年终慰问金被砍,劳工觉得劳保要破产,学生又很“薪”苦。
田:今年的很多民生议题,当局处理不明快,造成很多民众的不公平感。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演变成阶层和群体间的敌视和对立。而且对大众来说,很多东西再也回不去了,比如物价。
蓝营之“乱”
记:执政的国民党施政不力,造成民众之“忧”,这似乎又与马“政府”自乱阵脚脱不了干系?
王:的确如此,在这一连串的议题操作之下,马“政府”自己就先乱了。以施政来说,马英九自己的反应让他的团队无所适从。他是小事亲自说、大事都不说。在很多关键问题上,马英九闪烁回避,时间一久,就压不住阵了,执政团队自然跟着乱。
记:国民党党内的接班问题,也趁这股乱象浮出了水面?
田:马英九声望走低,对有可能成为他的接班人的人来说,无法再提供加持。因此党内就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马英九的权威,割据一方蠢蠢欲动。马英九提前表态参选党主席,就是为了压制党内这股暗流。
记:特别是在2014年“七合一”选举的压力下,党内先在“五都”市长的提名人选上出现了意见分歧?
田:是的。以台北市长来说,马英九力挺江宜桦,但江宜桦并不是“根红苗正”的国民党人,所以基层就有反弹,很多人拱连胜文。这种乱象的根源,来自于马英九党主席意志与基层民意的巨大差异。
绿营之“茫”
记:相对于国民党内的“乱”,民进党在2012年似乎也并没有实质上的成绩。
田:台湾设立蓝绿对立的痼疾仍然没有解决。大家都知道民进党输掉2012“大选”的致命伤在哪里。但是牵扯到党内资源分配与话语权的问题,民进党的两岸路线想改又不能改。因此外界看上去,就会觉得民进党在很多事情上的反应都不痛不痒,甚至充满矛盾,让人觉得他们自己都很茫然。
记:在路线走向与选举利益之间,对民进党而言似乎存在某种矛盾?
田:苏贞昌着眼的还是2014年的“七合一”选举。作为地方选举,不管是要选县市长还是民意代表,对基层的参选者来说都是当选最重要。即使民进党中央有不少人在呼吁进行两岸政策辩论、调整,但这种思潮并不一定会及于地方。
王:对民进党来说,真是“打不开的两岸大局”。无论是少壮派寄予希望的两岸政策大辩论,还是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最后都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进展和价值。这种很“茫”的情况,不是苏贞昌搞一个“火大”游行就能改变的。因为大家都在关心,发完了火,然后呢?苏贞昌领导的民进党无法面对两岸关系的实质进展,他们还在纠结于是不是直面“一中”的问题。
两岸认知之“醒”
记:两岸关系在2012年进入到更为深入的阶段,也就是“深水区”。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认知,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到现在,两岸民众的交流也不断深入。交流深入到一定阶段,因为两岸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差异,一些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那要让两岸和平红利、ECFA效应扩大化,让更多民众感受到好处,我觉得需要先解决这问题,然后两岸关系才能往前走得更好。对于这一点,双方应该都有清醒的认知,如此才能克难前行。
王:通过2012选举,台湾民众在一些两岸相关问题上有了清醒的认知。比如说,没有人能够挑战“九二共识”。蔡英文的失败,让民进党也体认到了这一点,他们其实也在找台阶下。另一方面,“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这个事实虽然在2004年 “公投制宪”失败时已经确认,但经过了8年,终于成为台湾社会的普遍认知。(记者 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