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两岸经贸:稳中有进 喜忧并存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两岸经贸:稳中有进 喜忧并存
作者 石龙洪
两岸投资、经商有保障;人民币替代美元结算,两岸的钱自己赚;大陆民众赴台全年有望破200万人次;两岸经贸团体互设机构并挂牌运行……盘点2012年两岸经贸往来,可谓稳中有进,喜忧并存。
喜在于:2012年世界整体经济不景气,两岸经贸仍然稳中有进,取得新进展。
两岸经贸合作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两岸签订《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关合作协议》,继续推进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签订《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两岸金融合作获得新突破。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多个领域有进展。贸易方面,在台湾整体贸易额下降的情况下(前11月台出口降3.3%,进口降4.3%),两岸贸易逆势增长。前11月,两岸贸易额达152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
两岸贸易结构日益优化,服务贸易获新进展。从2000年到2012年,加工贸易占两岸贸易比重由最高的七成降低到53.3%。今年有8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有效期1年的“临时执行审计业务许可证”;有6家台资银行获准经营大陆台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投资方面,两岸双向投资进一步增长。据大陆方面统计,前十月,大陆实际使用台资23.3亿美元;据台湾的统计,前十月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116个,总投资额1.5亿美元。
旅游方面,前11个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已超过180万人次,同比增60.6%,约占台湾入境旅游总人数的35%,全年有望突破200万人次。
两岸产业合作稳步推进,两岸企业关系日益密切。产业合作方面,11月两岸产业合作论坛首次在台湾举行,大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近1年多来两岸产业合作取得六方面积极成果:包括形成制度化合作机制;在技术、标准和品牌合作方面取得进展等。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朱磊认为,大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两岸产业合作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合作迈进。
两岸企业关系日益密切,今年第四届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吸引了逾500位企业家参与,成为两岸重要交流平台。两岸企业家多次呼吁两岸“深化合作、抱团取暖”。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大陆企业参股台资企业也成为今年的新亮点。
忧的是: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深化期和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少问题也逐步浮现。
两岸的贸易额增速放缓。今年前8月两岸贸易额连续下滑,直到9月起才恢复增长;两岸的贸易增速也低于大陆总体的贸易增速。
台商对大陆投资下降。据台湾方面统计,今年前十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2.7%,投资项目同比下降22.1%。
两岸经贸关系仍存在不平等。王建民认为,“台湾向大陆要得比较多,对大陆给得比较少”,两岸经贸关系尚处于不平等状态。大陆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中共十八大期间表示,“大陆和台湾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希望台湾的一些基本的最惠待遇要给大陆”。
由于台湾当局对“陆资”的开放很少,朱磊认为,影响了更多“陆资”入岛,台湾也失去助经济脱困的机会。他认为,“歧视性的政策是未来台湾需要面对的问题”。王建民也认为,大陆方面只要基本待遇,要求并不高。
两岸产业合作上总体比较缓慢,两岸企业间开始直接竞争。朱磊认为,尽管两岸现今有众多的平台,但依旧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具体的合作还有待加强。王建民认为,随着大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一些领域两岸企业会从过去的垂直分工合作逐步走向直接竞争。
总括2012年,两岸的经贸关系已入深水区,朱磊认为今年两岸经贸关系,稳中求进也有进;王建民则认为喜忧并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