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2年台湾电影盘点:票房惨淡 台湾电影怎么办

2013年01月27日 09:06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从2012末到2013年初,关于台湾电影发展的讨论几乎就没有停过:先是“金马奖”台湾得奖成绩不佳引起了“绿委”的“愤怒”,再是两岸合拍片《花漾》票房惨淡引发质疑。等到2012年台湾电影票房数据出炉,所有人都不得不直面台制电影进入“疲软期”这一现实。

  现状:台制片高潮之后疲态尽显?

  2003年曾有评论家发出 “台湾电影已死”的慨叹。然而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5.3亿(新台币,下同)的票房,带来了台湾电影“复苏”的讯息。到了2010年,以“导演界新人”自称的钮承泽一部富有在地特色的《艋艵》以2.58亿的票房成为台湾产电影“票房王”。带着这样的势头,台片到2011年达到了“井喷”的状态。2011年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包括上、下两部)、《鸡排英雄》共4部电影票房破亿,前三部甚至超越了《哈利波特》。总票房金额达约1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17.5%,是2010年的2.4倍。

  但盘点2012年,现实却泼了大家一盆冷水:不久前去年台湾电影票房数据出炉,跻身前十的台片只有一部《阵头》。再加上“金马奖”颁奖结果台片失利,也难怪有些台湾观众会失望到“跳脚”。

  原因:地方型题材局限与人才断层

  在前不久的两岸三地电影导演论坛上,著名台湾导演侯孝贤毫不讳言这两年之间的落差,他说,去年台湾电影处于“疲软”状态。

  “疲软”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于大部分台片存在的“地方性”题材局限。台湾地理因素决定了这种“地方性”的狭窄——— 甚至集中在一条街上。这样的内容连引发全台共鸣都有难度,更不用说与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抗衡。

  除了对题材的担忧外,这次论坛还特地提到了台湾电影人才断层现象。演员方面,新人演员辨识度不高,人气演员纷纷赴大陆寻求更广阔市场。而技术人员、编导人员,甚至服装道具和群众演员的人手都配制不足。

  那导演之间的“接班”呢?侯孝贤认为,一名导演往往越老越想追求自我,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但我们从《鸡排英雄》导演叶天伦那里了解到,不少台湾年轻一代导演以创作型为主,不熟悉资金运作和行政流程的大有人在。作品要“做大”,似乎只能“随缘”。

  未来:建设“大制片厂”还是积极“北上”?

  关于台湾电影未来方向,不外乎“固守阵地”与“积极北上”两种,此次研讨会有导演提出了将台湾建设为华语电影 “大制片厂”的想法。业内人士指出,台湾秀丽的自然风光、保存完整的人文建筑都能成为拍摄的资源。而且台湾幅员较小,交通便利,能够降低电影制作的成本。若大陆导演能到台湾拍戏取景,一方面能行销台湾,另一方面借此带动产业链与人才培养。

  但台湾目前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建立影视基地的需要,却成为很多大陆导演的疑虑。两岸不同的政策环境,也为“大制片厂”的设想设下障碍。例如此前传出张艺谋团队受邀赴台考察,筹划山水实景演出系列之“印象·日月潭”,最后却因担心会影响日月潭生态环境,遭到当地民意代表和民间团体的反弹,最终作罢。

  目前来看,台湾各大导演“北上”寻求合拍片机会依旧是主流。但随着近两年合拍作品日益增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其中最大的疑虑,莫过于 “要大陆市场还是要台湾市场”。有些合拍片如《大笑江湖》,因为赵本山师徒的效应而在大陆红极一时,台湾票房却很惨淡。而像《痞子英雄首部曲之全面开战》,在台湾破亿新台币,大陆观众反应却是勉强。实际上,台湾电影人都明白,华人电影最主要市场在大陆。比起好莱坞,在大陆,台湾电影人应该更容易找到回旋的空间。(东南网-海峡导报 记者 林静娴)

【编辑:程涛】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