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马英九想改革 换“阁揆”不如换思维
在选举社会中,政治领导人在第一任内一般都做一些讨好选民的事情,而在第二任内则会进行一些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改革。原因很简单,第一任内存在连任的问题,无论谁都不敢贸然得罪选民,而在第二任内则没有了选举的压力,所以会出于良心和专业对社会进行一些变革。台湾地区的马英九也一样。
马英九将其第一任内的工作界定为“拨乱反正”,最主要工作是与大陆恢复制度性协商,与大陆签署了包括《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内的16项协议,实现了两岸“三通”,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等,这些都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外,其与大陆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使台湾能够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台湾的“尊严”得到了极大的尊重。马英九推行的这些举措,没有伤到任何台湾民众的利益,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尊严,因此马的施政较为平顺,也顺利实现连任。
2012年马再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两岸问题上获得加分的机会已经不多,而岛内积压的问题则日益凸显,因此其首要任务变成了岛内的改革,也就是他所说的“脱胎换骨”。应该说,马英九所推行的改革,与陈水扁执政时期借改革之名谋取私利不同,是有利于岛内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百姓福祉的。以年金改革为例,近20年来,台湾人口加速高龄化,生育率急速降低,年金制度出现“缴得少、退得早、领得多”现象,因此产生经费不足、行业不平、世代不均等问题,已成为台湾财政沉重负担。根据测算,如果不提早着手进行改革,台湾“军人退抚基金”可能在2019年破产,“教职退抚基金”和“劳保基金”将在2027年破产,而“公职退抚基金”也将在2031年破产。因此,进行年金制度改革有着十足的正当性。
然而,“改革”未必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改革自然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然而也需要谨慎选择时间点、方式和方法。还是以年金制度改革为例,为了让年金不破产,民众在退休后能够有生活保障,民众应该百分之百支持才对,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引发了民怨的强烈反弹。原因很简单,要想年金不破产,就需要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也就说从民众手中“掏钱”。在经济好的背景下,民众或许可以承受,但当前台湾的经济环境并不好,在百姓“度日苦多”的背景下,民众能不反对吗?而且,马当局处理这一问题的透明度和与民众沟通的力度远远不够,民众有被欺骗的感觉,能支持这样的改革吗?
因此,马英九要想改革,需要做的是思维和行事作风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换“阁揆”。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