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风口浪尖上的台湾环评制度:投资杀手?经济路障?

2013年04月10日 10:33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风口浪尖上的台湾环评制度:投资杀手?经济路障?
台湾辣妹为声援环保秀美腿

  马英九第二任期积极推动台商返台投资,并规划“自由经济示范区”,希望通过扩大投资重振台湾经济。据台官方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台湾民间投资有望创下2.3万亿元(新台币,下同)的历史新高。

  面对美好蓝图,岛内企业界却没有那么乐观。他们举出受环评困扰的许多重大投资项目,质疑现行环评审查严重失控,已成为“投资杀手”和“经济路障”。曾让台湾引以为傲的环评制度,为何如今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导报记者采访了曾任环评委员的台湾大学教授徐光蓉,以及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

  从台塑总裁的公开质疑说起

  “你有多久没听到企业宣布在台进行重大投资的消息了?”

  去年底,台塑企业集团总裁王文渊公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背景是,台塑集团正在推动150亿美元的新投资计划,而这些项目全部在台湾以外!他指出,再怎么眼光远大、企图宏伟的企业家,如今都对台湾心怀戒惧,怕自己的投资计划无法实现,而罪魁祸首就是环评制度。

  《台湾环评过严过慢、成大投资隐形杀手》、《环评是政府无能的遮羞布》,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屡见报端,郭正亮也曾以 “环保无限上纲的后果”为题,谴责台湾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环评制度却屡屡阻碍大投资案的进行,“从1987年反杜邦到2011年反国光石化,再到2012年反六轻扩建,台湾人民几乎是无限上纲拥抱环保、愈来愈不欢迎石化业,仿佛石化业是早该淘汰的污染产业。但奇怪的是,人均所得远高于台湾的韩国、新加坡乃至美国,石化业产值却一再创下新高。”

  台湾石化公会理事长陈武雄表示,他不反对环保,但台湾现行的环评制度需要改变,才有机会带动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以“国光石化”为例,投资总额高达6000多亿元,案子却拖了5年才宣告不通过,浪费时间与人力物力。他说,环评要求产业在发展同时兼顾环境,有其必要。但即使达到环评标准,仍会受到来自环评委员会一再施压,延宕通过时间,造成投资商机尽失。

  如今岛内只要举行产业发展会议,“简化环评”都是产业界的主要诉求,环评制度已经被视为一个产业不爱、环团不满的混乱机制。

  手握开发否决权的环评审查

  台湾“环评”制度,主要是指1994年12月30日制定并公布施行的 “台湾环境影响评估法”。在“立法院”主导下,台湾“环评”制度的主管机关为台当局“环保署”。

  所谓 “环评”,全称为 “环境影响评估”,指“开发行为或政府政策对环境可能影响之程度及范围,事前以科学、客观、综合之调查、预测、分析及评定,提出环境管理计划,并公开说明及审查”。

  按照设计,“环保署”设立“环评审查委员会”,设置21名委员,具体负责审查环境影响评估事项。作为一个委员会,“环评审查委员会”中专家学者的比例不得少于总人数的2/3,并采用任期制,任期为2年。

  岛内开发单位规划开发案并申请许可时,应提供环境影响说明书,向开发行为的主管机关提出,并由后者转送“环评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环评审查委员会”在收到说明书50日内,拿出审查结论并进行公告。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阶段环评”,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应续行第二阶段环评”、“不应开发”四种。如为前两种结论,开发单位举行公开说明会即可动工开发;如为第三种结论,开发案将进入程序更加严密复杂的“第二阶段环评”,除各种主管机关外,还有民间团体、学者专家和当地居民参与。

  在岛内的制度设计中,环评审查结论有强于甚至直接否决“开发许可”的效力。换句话说,在正式的环评审查结论出炉前,开发案主管机关即使核发了开发许可也属无效。

  两头受气的“环保署”想撂挑子

  “环评制度应该回归创立环评制度精神,最终开发与否改由事业主管机关决策,‘环保署’只提供专业的环评意见。”台“环保署长”沈世宏曾如此表示。

  台湾环评制度本是“偷师”美国而成,引进台湾后,却交给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环保署”管理。“环保署”建议全盘仿照美国做法,让开发主管机关主导环评事务,“环保署”只提供专业意见,不负最后决策责任。

  显然,面对越来越多的矛盾和争议,“环保署”想撂挑子了。

  民进党前 “立委”郭正亮告诉导报记者,在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环境保护的主管机关是开发单位,如“经济部”,但是在台湾却摆在“环保署”,可问题是,“环保署”并没有和厂商谈判的筹码,一旦厂商跟环保团体杠上,“环保署”两边都得罪不起,只能把“皮球”丢给法院,让法院去决定该不该开发。在郭正亮看来,环评应该要回归,“经济部”是主办单位,“环保署”只能算是协办单位。

  而对于“环保署”近乎“自宫”的行为,台湾环保团体明显是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我觉得‘环保署’干脆自己关门算了,因为它根本没有在保护环境,就想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台湾环保联盟成员的徐光蓉教授悲愤地说,“这等于倒退回去30年了,以前没有‘环保署’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环评制度背负太多“黑锅”

  看似公平公正的环评制度,却无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天平,究竟问题出在哪呢?曾担任环评审查委员的徐光蓉教授认为,“环评法”本身不错,但问题就在于能不能好好地执行,“首先,它让开发单位写环境影响评估书,但开发单位如果有问题,我想大概不会详实地写出来吧。其次,环评审查委员由官方指定,委员的配合度不高”。

  对于环评过于严苛的质疑,徐光蓉也毫不客气,“乱讲,一点都不严苛”。在她看来,这几年的开发案大部分都是有条件通过,只要把这些附加条件改进了,过一年半年,送一个环境差异分析即可。而针对厂商抱怨的环评过慢,她也表示很委屈,“我做委员的时候,开发单位只要是政府支持的计划,在审查的时候就会拖拖拉拉”。

  在她看来,环评制度其实背负了太多与其无关的压力和责难。

  在“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台湾曾因忽略环保付出不小代价;如今出现的“环保挂帅反扑投资”的氛围,更像是社会发展“钟摆”的过度回荡。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台湾和大陆一样,都在持续探索的路上。(海峡导报记者 刘强 杨思萍)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