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辛旗回忆当年汪辜会谈筹备细节 感佩汪道涵包容

2013年04月23日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辛旗回忆当年汪辜会谈筹备细节感佩汪道涵包容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 路梅 摄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 题:汪辜会谈20周年 辛旗透露筹备细节感佩汪道涵包容

  记者 路梅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民间机构代表官方磋商的新阶段,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汪辜会谈2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时任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处理两岸关系时包容的精神和前瞻的眼光,值得后人借鉴和继承。

  辛旗与汪道涵是忘年之交,二人交往十余年,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见面或电话交流。其中的点点滴滴辛旗依然记忆犹新。

  “1993年4月17日下午,我和另两位台湾问题专家在上海汪老办公室,与汪老进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交谈,具体研究筹备汪老出席首次‘汪辜会谈’,以及会谈中的谈判策略。”辛旗回忆道,那次长谈的内容还涉及到“汪辜会谈”之后如何深入开展对台湾的工作,如何看待台湾两千多万人民的利益,如何考虑调整对台整体战略。

  辛旗说,汪老做事认真、周到,亲自过问“汪辜会谈”筹备中的每件事,甚至送给辜振甫先生的礼物都费了很大心思。汪老说辜先生喜欢看京剧,是水准极高的“票友”,希望能带给他大陆这方面的礼物。后来,一套《名角京剧大家唱》光碟就成为汪老送给辜老的见面礼之一。

  第一次“汪辜会谈”后,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顽固推行分裂路线,致使第二次“汪辜会谈”无法进行。1998年上海“汪辜会晤”达成汪道涵访问台湾等四点共识。汪老对访问台湾极为重视,希此行能对中国近代历史一些问题进行厘清并纾解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

  辛旗说,“记得筹备访台时一个重要行程是安排汪老到台湾某大学演讲,我承担了汪老演讲稿的撰写工作。汪老在融会中央方针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其内容要充分体谅台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历史遭遇,充分体谅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有着特定体验和看法,强调我们无意将国共对抗的历史包袱加诸台湾民众身上,我们理解台湾同胞特殊的历史体验和心态。”

  对待敏感议题,汪老态度豁达,他嘱咐辛旗,演讲稿行文要体现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要以包容宽宏的眼光看待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和两岸关系的未来。要与台湾各界、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政治的对话”、“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和“未来的对话”。两岸和解直至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置下可长可久、有容乃大的“恒产”,是为两岸人民开创长期安和乐利的生存环境。

  辛旗回忆道,汪老把对台湾民众的爱心、关心、信心贯穿于对台工作始终。他坚定反对“台独”及其分裂活动,深信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深信台湾民众会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和祖国大陆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汪老还指出,大陆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改进是吸引台湾同胞心向统一最重要的条件。

  “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汪老赴台访问终难成行,台湾同胞失去了一次在岛内直接体验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的机会,实为憾事。”辛旗说。

  “汪老为人谦和、注重和解。”辛旗说,台湾政界、工商界、知识界著名人士来大陆每每提出拜会汪老,只要有时间他都同意,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建议,随时做笔记,甚至对话中提到一个数字、一句民间谚语,他都记得很仔细。

  辛旗指出,汪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注重以对话的模式处理问题。他所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中华文化智慧和精神,是处理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斡旋之道和折冲平台。

  辛旗表示,“汪辜会谈”对于当前和今后的两岸关系发展仍有启示。一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和平统一的正确方向。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实、扎实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在和平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统一的条件。三要把台湾人民作为推动中国统一不可分割的力量,中华民族文明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四是在谈判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注重策略,留有回旋余地。

  辛旗认为,在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的今天,两岸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全体中国人的命运,抛弃历史包袱,捐弃前嫌,解决中国统一的问题,共同参与全球联合解决诸如制止战争、消除贫困、规范金融、普及教育等问题,建立公正的世界新秩序。“中国人应该有更高、更远的眼光和更为开阔的胸襟。”(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