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进党改革受困既得利益结构
民进党全代会几个备受瞩目的议程,诸如中生代联署提案的 “台海人权决议文”、建请举办“中国政策辩论会”、建请召开党的改造会议等,都在表决“公职候选人提名办法”维持“全民调”之后,仓促结束。中执委洪智坤痛批这是“只在乎被提名,不在乎当选与否的本末倒置”,其实意在言外,指的是当家的“公职派”只要被提名,几乎就能在复数席次(一个选区可以当选2席以上)的选举中笃定当选,所以不在乎民进党能否扩大支持者的群体,能否在单一席次的选举中赢得胜利、重返执政。
这次全代会因为没有选举,且提案内容丰富,原本令各界期待能针对提案进行大开大阖的辩论与交锋,没想到最后所有的会议时间和发言,全都集中在公职候选人提名办法,最后由“公职派”主张的“全民调”方案轻松过关。为什么“公职派”会支持 “全民调”?首先要澄清这里所谓的“公职”,乃专指“直辖市”、县市议员,也就是复数席次的公职,单一席次的“立委”和“直辖市长”、县市首长则不受此提名办法影响,而是由中执会另定办法征召。
复数席次的选举,由于不必获得过半数的支持即可当选,容易产生极端化的效果,只要候选人特色鲜明,能够吸引特定族群的选票,就能顺利当选,所以深绿、深蓝的言论和小丑耍宝的行为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每个选区中蓝、绿支持者的基本盘大致稳定,每个选区蓝、绿分别可以当选几席,在选前就能八九不离十地估算出来。因此,“公职派”占有现任优势,知名度绝对高于非现任的新人。除非该新人原本就是媒体宠儿,或者可以花大钱争取媒体曝光,否则新人再怎么勤勤恳恳地召募党员、经营基层,也难以抗衡在全面性民调之中,与现任公职在知名度上的优势。
因为蓝、绿基本盘大致稳定,现任公职又具有知名度上的优势,若再加上提名席次上的 “保守提名”——— 即依据本党现有席次或现有席次加1席的方式提名,那么只要取得两大党的提名,几乎等于笃定当选。如此一来,“公职派”只要确保提名方式对自己有利,现任者可以安全分食既有的基本盘就好,民进党如何扩大支持群众的基础?如何争取过半数选民的认同?但这都不是“公职派”最重视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担心民进党的声势太好,党提名的席次若随之增加,反而扰乱了原本分配均衡的既得利益结构。
每一个改革总是要挑战既得利益的结构,无关乎个人的品格高尚与否。这一次全代会,只不过特别凸显了民进党内部这一层既得利益的结构罢了。(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台湾维新基金会研究员朱政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