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唯一海洋少数民族达悟人:谁来召唤濒危角枭?
中新社台东7月1日电 题:探访台湾唯一海洋少数民族达悟人:谁来召唤濒危角枭?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暗夜的海岸,冲着黝黑密林,夏曼陈明辉口中发出“嘟—嘟—呜”的叫声,不久远处传来相仿的叫声并由远及近。当手电筒照亮一根电线杆高处,一只约20厘米高的濒危种猫头鹰——兰屿角枭正歪着头探寻同伴。
海岛荒野有多精彩?有夏曼陈明辉一路引介,凶狠圆轴蟹、黑框蟾蜍、光泽蜗牛等珍奇物种原来就在身边。当然,为召唤怕生的角枭,这位导览人曾因过度练习倒嗓3次。
盛夏6月末这场生态夜观活动让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助理张至善感佩不已。因为,他11年前作为台东县永续发展协会专职工作者来兰屿,达悟人(台湾唯一居住在离岛的海洋少数民族)还与生态旅游格格不入。
泛灵信仰的达悟人相信,绿蠵龟、兰屿角枭、海漂植物“棋盘脚”等“台北人非得看到不可”的动植物,都来自“恶灵”那一方。张至善说,让他们靠近、介绍“魔鬼”确实是件困难的事。
但当时,台湾东南外海这个纯净动人、物资贫乏的太平洋海岛已陷入困顿,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事物,有人跃跃欲试。
张至善记得,一个同龄朋友报名解说训练,第一个夜晚无论如何不敢走下海岸听老师讲解,再三追问才吐露内心的恐惧,“其实我的小孩刚出生,海岸边有坟墓,是魔鬼的地方,我如果把魔鬼带回家怎么办?”
时间带来改变。张至善赞为“非常厉害”的夏曼陈明辉,其师父是当地生态导览“第一把交椅”王贵清,当年最大胆、勤奋的学员。显然,播下的种子已开枝散叶。
兰屿的人文与生态合为一体。没能赶上一年中最精彩的飞鱼祭(3到6月),错过达悟男性身着传统丁字裤举行海洋仪式的强壮身影,张至善请兰屿友人推荐来专业导览张丽兰,生活在野银部落的一位达悟主妇。
登上岛屿东侧、面向浩荡太平洋的缓坡,这里集中30多处地下屋,是达悟人的传统建筑。半穴居的木石结构房屋虽低矮逼仄却和碧绿山坡融为一体,迎风而建及独特排水管道,让它有祛除炎热、抵御台风的能力。
张丽兰弯着腰坐在一米见方的门口说道,盖好一座地下屋其实不难,几个月时间就足够;但在过去,达悟人要用十年时间来准备。“以前兰屿没有新台币,只有以物易物;每砍一棵树就要提前种六七棵树苗,要大量开荒种植主食——地瓜、芋头;破土动工时,给亲戚邻居们的薪水,就是一篮地瓜或芋头。”
多年前,台湾当局曾推动达悟人放弃地下屋、入住水泥住宅。张丽兰认为,野银部落很聪明,坚持“地下屋里有家人太多血汗泪水”,让30多栋地下屋完整保留至今,如今备受岛上各部落羡慕。为保存这项资产,屋主们不怕麻烦,每天下午沿用传统“烟熏”办法来防潮防蛀。
如今,野银仅7到8户老人家不舍搬出地下屋。年轻人开始习惯水泥建筑,因为经济、就学、就业,还有许多青壮年离乡背井前往台湾本岛。“没有年轻人要住岛上”,在张至善看来,这是兰屿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张丽兰告诉中新社记者,三个孩子都前往台湾本岛读书,“他们学成之后能回乡最好,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达悟人是没有文字、倚靠语言延续传统的族群。张丽兰很肯定地说,1976年后出生的达悟人小孩都不愿意讲母语。不过,即将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儿子近日返家时竟说“妈妈,我要回兰屿,跟你学怎么做导览,我要懂得以前你们怎么生活”,让她欣慰不已,十年前这个孩子曾坚定地说“谁要留在兰屿啊”。
多年来,还有一负担沉重地压在岛上6个部落约4000居民心头,挥之不去。这个距离台东县陆地90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的家园,达悟语称其“Ponso No Tao”,即“人居住的岛屿”;但1978年动工至1996年,设于岛屿南部的兰屿贮存场内存入核废料10万余桶,引发居民长期抗议行动。
随核废料而来的补偿金又带来太多的水泥、电器和设施建设。达悟人虽有受益但充满疑虑,张丽兰说“发展带来很多冲击、破坏,我会觉得兰屿的未来越来越可怕”。
在张至善看来,兰屿人与台湾当局都要倾听对方声音,要有能力进行折衷、寻找交集,解决两边的问题。
生态观光及配套产业让年轻人开始回到兰屿,为海岛增添活力和希望。张至善认为,张丽兰的孩子看到留在岛上工作、养家的可能,但当地生活远不如台湾本岛,能否留下他们,前方仍是一条艰辛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