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地学生联手支教 两岸边远山区迎来新老师

2013年07月15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四地学生联手支教两岸边远山区迎来新老师
我宣誓!王平摄

  “他们从来没看过外面的世界,”台湾师范大学四年级的吴冈斾14日接受采访时说,两年前,她到陕西支教,给当地的中学生看海洋的影片,“那种‘哇’——充满惊奇的表情,那种对学习的渴望,那种看到一个新世界的兴奋,让我印象最深刻。”

  14日,吴冈斾从台北出发,启程去台湾南投埔里中学,开始新的支教之旅。当天上午,第四届“青年踏寻孔子行脚”的誓师大会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两岸及港澳的285名学生将分别前往台湾多个县市及大陆陕西、青海、重庆、内蒙古和云南的偏远学校,进行15天的支教服务。

  “老师你还好吗?”

  大学生们将为偏远之地的孩子带去新世界,而对每一个支教者来说,这趟旅程同样通往充满震撼和感动的真实世界。

  誓师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超哲代表大陆学生发言,来自陕西的他,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在大西北爱心支教。“我至今还记得那低矮的土坯房,孩子们高原红的脸蛋,和他们等待家人的眼神。”

  李超哲说,当地的孩子一周的生活费只有三五元,“有一个孩子却拿出5毛钱给我买了一根火腿肠,然后站在旁边看着我吃完才走”。我在北京上学了,那些孩子有时还用家长的手机给我发短信,“老师你还好吗?我想你了”……这种感动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生生活。他的讲话,被台下的掌声打断。

  吴冈斾已经参加过3次“孔子行脚”活动,去过更多的地方。她在青海支教时,正赶上斋月,孩子们从太阳上山到下山都不能吃饭,而那些孩子清早来上课,经常要翻越一两个山头,走一两个小时,非常辛苦。“但他们看我的眼神,就是‘老师我还要学’的眼神。”她说,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体会孩子们内心的感受。

  每天都吃发芽的马铃薯

  除了带去见闻和知识,更重要的或许是带去爱。吴冈斾在金门支教时,发现那里的学校设备很好,但由于金门人多数到台湾本岛或大陆工作,很多孩子都是单亲或者隔代教养,“所以他们生命中缺乏爱,我们努力地想要帮助他们,可他们开始却不领情,常有排斥情绪”。

  志愿者从早到晚陪着孩子玩,后来有同学问她:“老师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你根本不认识我们!”孩子们逐渐信任她了。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每天早上我们还没起床就来敲窗户,叫我们起床。”

  金门是个例外,多数偏远地区生活贫苦,比如到青海支教的学生,“每天吃的几乎只有马铃薯,而且是发芽的”,以前没怎么干过家务的同学,每天要自己做饭,“厕所只是一个坑,整间学校都能闻到味道”……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辛苦只是一个过程,但苦中带甜,我们收获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已第二次参与活动的台师大学生谢松翰说,去年在陕西支教,和当地的孩子们以及大陆学生结下了深厚感情,到现在还会相互联络。

  有助两岸学生心灵交流

  支教生活也让两岸及港澳的大学生们彼此相识相知,同样青春年少怀揣梦想,却各自带着鲜明的文化印记,让他们在合作中更易撞出友谊和思想的火花。

  参与组织活动的陕西师大党委副书记司晓宏表示,这项活动不仅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两岸青年在实践中更多地进行心灵交流。

  司晓宏说,这几天的交流让他感觉到,两岸学生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比如台湾学生的文明礼貌说话谦和,以及善于表达,敢于张扬个性都值得大陆学生学习,而大陆学生的优势在于知识扎实,知识面更宽。

  首届“青年踏寻孔子行脚”启动于2009年,当时参加的学生只有100名。今年,两岸24所大学参加了该活动,台师大就有93名学生参与,内地和港澳共有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港大、澳门大学等192名学生参与。(本报记者 王平 孙立极)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