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陆学生初到台湾 被问“北京有地铁吗?”

2013年07月26日 09:2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余泽霖组织的“键盘革命”沙龙现场。
台湾的大学风景如画

  首届陆生已有人研究生毕业 一批本科生继续求学

  他们近距离地观察台湾 并掀起出书热

  2011年,首批来自祖国大陆的928名学生来到台湾地区高校学习,这场“破冰”之旅后,越来越多大陆学生紧随其后,求学台湾。

  因为是首届陆生,这批台湾人眼中的“新新人类”,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光,他们不经意间被贴上“破冰者”的标签,但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身份,因为文笔犀利、观点独到,以异乡人的身份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台湾,如今台湾的很多书商都很乐意出版大陆学生的作品。

  “你为什么来台湾读书?”首届大陆学生来到台湾后,往往都会最先迎来这第一个问题。每位陆生的回答或许不一。淡江大学大二的大陆学生蔡博艺说,只要是自愿来台湾的学生,大多都抱着对台湾的好奇心态。

  初到台湾

  被问北京有地铁吗?

  同样,台湾当地人对海峡对岸的大陆,也充满好奇。他们有太多问号,需要这些学生来解答。

  “大陆有超过10层的楼吗?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块就行?”对于这些提问,蔡博艺会耐心告诉他们,很久以前,上海就已很难寻低于10层的房子,但土地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不是圈一块就行。

  “没来过大陆的同学经常问我,北京有地铁吗?”这些想法,透出许多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陈爽在台湾中正大学攻读艺术史研究生,对于这些问题,她既感觉“挺逗”,也不得不忙着解释。

  来台湾之前,有长辈关照蔡博艺:“你们是第一届赴台大陆学生,代表的是大陆新生代。所以要处处体现出高尚而优良的作风。”

  因此,在蔡博艺眼里,很多大陆学生“讲话三思而后言,做事客气礼让,生怕哪里不合适,丢了大陆人民的脸”。

  台湾人好奇大陆新生,陆生也用异乡人的眼光打量着台湾。

  台北随处可用的免费wifi让蔡博艺欣喜不已,校内外活动也少不了她蹭吃蹭喝的身影。

  他说,课余活动太丰盛了,200多个社团让他们不知如何选择。

  大陆学生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有礼,公交车司机会对乘客说“谢谢”、“不好意思”、“有什么可以帮您”常常挂在嘴边。同时,义工遍布全台,服务周到。这些都让大陆学生十分欣喜。

  体会台湾

  耳闻目睹当地社团文化

  蔺桃辞职赴台攻读研究生。在台湾,她的变化从学“台腔”开始,她收起大陆口音,用台湾词汇取代大陆用词。

  社团生活、课外旅行、做义工,都成了陆生们深入台湾的突破口,虽然每走一步她总是被比较,但身边人对她的评价,慢慢从“你比台湾人去过的地方还要多”,变成了“什么时候开始,你已经这么台湾style了!”

  文化大学历史专业大陆学生余泽霖则被台湾社团文化深深感染,他观察到台湾的社团、NGO对社会议题的推动显而易见。有些社团甚至从初中一直到大学,再到社会竟形成“一条龙”态势。台湾学生甚至会为了参加某个社团而择校或转学。

  余泽霖发现曾组织一次名叫“键盘革命”的沙龙,使大陆的网络术语、网络现象得以被台湾人认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大陆。”台湾学生向余泽霖感谢,沙龙弥补了他们认知的断裂。

  为了了解台湾,余泽霖“潜入”台湾史课堂,“我非常想听听他们怎么讲解”。起初他是被排斥的,大家不希望被“窃听”。后来,余泽霖也常与他们争论,然而愿意听他说的并不多,“他们不太愿意开诚布公地与我谈论历史问题。”

  而蔺桃走出课堂看台湾,她的台湾朋友带她拜访多位抗战老兵,聆听他们口述的历史。

  陆生维权

  希望改变三限六不政策

  如今,在台湾大大小小的社会议题中,很多大陆学生也参与其中。台北的很多咖啡馆和书店里,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思想沙龙。

  “台湾有这样的环境。”从最初的好奇,探头一窥究竟,再到参与其中,余泽霖深有感触。

  陆生权益受损莫过于拜“三限六不”(限制采认大陆高校数量、限制陆生来台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对陆生不加分优待、不能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政策所赐。

  余泽霖在台犹如戴了紧箍咒,“不能拿奖学金,也不能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因为“没有身份”,余泽霖错过许多机会。

  大一时,余泽霖先后组织了两次陆生大会,多所学校学生代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陆生大会上,学生代表形成了草案,当晚余泽霖将大家的意见汇总成文章。第二天,时任台湾“行政院”副院长的江宜桦恰好在台湾大学演讲,余泽霖向江宜桦递交“陈情表”,希望改变不合理的“三限六不”政策。

  直至年底,陆生也未收到回音,但他们表示理解,“毕竟修改政策需要一段时间”,不过目前陆生驾照、银行卡等问题已解锁,他们的意见多少得到一些反馈。

  回大陆求职

  他们担心就业形势

  “三限六不”的后续反应还在发酵,陆生毕业不能留台工作,回大陆就业也未必找到合适职业,他们成为夹心层。“不少陆生有两岸经历,却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谈及此,余泽霖有些心酸,“或许我们会成为牺牲品。”

  “我比较想去博物馆。但从现在的就业形势来看,能不能如愿只能听天命吧。不过自己在台湾拿的文凭应该可以加些分。”陈爽倒更加乐观,相比之下,台湾学生“都比较闲”,“他们觉得大陆同学都太认真了,台湾学生都尽量享受生活,不着急毕业,家里也不催。”

  当然,台湾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比较好,“一个萝卜一个坑嘛。”

  台湾“中央大学”的阿鹏即将毕业,他和他的台湾女友将不得不面临两岸分离,阿鹏曾试着向多家台湾本地公司或驻台外企投过简历,留台工作,但这些简历最终还是石沉大海。

  李晨晨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她选择了北京,并亲身体会了大陆的“最难就业季”。她通过假期在北京一家银行实习,并最终凭借优异表现拿到offer,顺利留了下来。

  出书热潮

  成了两岸文化传播者

  蔡博艺的一篇博文《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获得了高达十万次的点击率,文中她细致入微观察台湾、深入对照分析两岸文化的异同,获得台湾出版社的青睐,并约稿出书,与此同时,此书的大陆版也将于8月10日面世。

  许多大陆学生以异乡人的角度近距离地观察台湾,又因文笔干练、论点犀利,颇受台湾民众欢迎。台湾人觉得,这些文章既介绍台湾迷人的一面,也不客气地指出台湾人视而不见的缺失,这在台掀起了一股大陆学生的出书热潮。在不经意间,这些大陆学生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者。

  在台湾,很多大陆学生会在不经意间被贴上“破冰者”的标签。蔡博艺淡淡回应,“大家都太高看我们了。”

  蔡博艺没有刻意定位自己。她说,我们和所有同龄的孩子没有不一样,爱玩,爱闹,偶尔对着爸妈撒娇。在她眼里,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任何事情的改变,都来自一天又一天相同而不同的生活。她说,“你若是问我,作为第一届陆生,你想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做点什么事?我会回答你:真诚地过着我的生活,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余泽霖说,我们只是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一笔一画地留下自己的注脚,如果能推进一些改变也将是意外的收获。相比之下,他更希望把握好一天,友好地与台湾人交流,享受在台湾的生活。

  “我们也许只是在不经意的生活之中,随手翻动了一页。至于后面的内容如何,只能有待于时间去分析。”文、图/记者李华(署名除外)

  原标题:大陆生在台:一不小心翻动了历史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