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常委风光不再? 政务官刻意“低调”
中国国民党8月17日选出210名第19届中央委员。4年前上届中委选举,恰逢国民党刚重新执政,气势声望不错,不少政治人物乐搭“顺风车”,所以着实热闹了一番。如今马当局民望低迷,岛内更非国民党一家独霸,加上主事者有意“冷落”党机器,外界普遍认为这届选情应该“很冷”,中委不如以往吃香。事实究竟如何呢?
选情依旧紧绷
台“中央社”报道,根据国民党党章规定,210名中央委员和105名候补委员由“全代会”选举产生。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任务,包括执行“全代会”决议,对外代表国民党,讨论及处理党务与政治事项,培训并管理党的干部等。
当选中委象征跻身党的权力核心,向来是国民党党内精英更上一层楼的表征。被外界视为角逐台北市长热门人选的连战儿子连胜文,就从上届的第11名攀升至第3名,显现在党内的政治实力不容小觑。
和外界预测颇有出入,一位多次参与党职选举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说,他参选这么多次中委选举,这次选情尤其紧绷,竞争白热化,许多年轻族群、地方精英浮现,对于现任的18届中央委员造成极大冲击。
当选中央委员者,相当于获得角逐中央常务委员的入场门票。国民党中央规划9月7日改选中常委,将由中委票选32席中常委。从这次中央委员竞选激烈的程度看来,预料中常委选举将掀起党内另一波权力之争。
刻意“保持距离”
这次国民党中央权力机构重新洗牌,其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首先是台湾“立院系统”大获全胜。210人当中有21位现任“立委”上榜,曾被国民党提名参选县市合并后第一任高雄市长的“立委”黄昭顺依旧稳坐第1名宝座,显见台湾“立院系统”在这波党中央权力改组下,仍保有绝对的政治实力。马当局要强调党政平台密切合作,党籍“立委”们应是首要沟通目标。
其次,“政务系统”选情不佳,排名普遍落在百名上下,显示台湾“行政系统”在党的权力结构中,似有被边缘化之嫌。一是缘于行政团队刻意坐壁上观,与党“保持距离”。整个江宜桦“内阁”仅“政务委员”林政则、“内政部次长”萧家淇与甫卸任“侨委会委员长”的吴英毅参选。二是相较于台湾“立院系统”,党主席马英九在一开始的中委提名过程中就未大量提名政务官。
这次选举,地方上也仅有少数几位县市首长披挂上阵。除了彰化县长卓伯源与苗栗县长刘政鸿勉强保住颜面,身陷弹劾风暴的基隆市长张通荣,排名大幅滑落。有分析认为,虽然国民党如今是执政党,但在主事者“冷落”党机器的情况下,行政体系对于党内选举参选意愿不高,甚至是避之唯恐不及。
如今已非“香饽饽”
党主席马英九提名的210人中委名单中,最终有177人当选。外界分析,为展现容纳异己的雅量,这次马提名的人选中,不少是过去对当局提出质疑或与马意见相左的人,例如反对证所税的连胜文,质疑马竞选连任党主席合法性的“立委”蔡正元等。
但之前甫高票当选党主席的马英九,在提名过程中也曾屡遭婉拒甚至碰壁。有分析认为,中委选举曾是岛内政治行情涨跌的重要看板,如今已非人人稀罕的“香饽饽”;在中委选举中无法有效聚拢党心,无论如何都让党中央的领导威望被打上问号;况且呼喊多时的党内民主化改革,似乎还是落后于岛内的民选体制,比如决策一般采用鼓掌通过的老掉牙方式等;可以预见,国民党党内的权力结构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调整。
或许是国民党中委政治分量吸引力犹存,仍有一些地方精英和新鲜血液想挤进来。首次登记参选的黄廖全来自桃园,他乐观认为,执政的国民党仍须积极开拓,特别是两岸关系的改善,他投入选举就是化理想为行动,可以给党中央或马当局更多宝贵建言。(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