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电影做得还是很辛苦 偶有佳作却缺雅量(图)

2013年08月21日 08: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台湾电影做得还是很辛苦偶有佳作却缺雅量(图)

  为什么台湾电影“死”了十多年之后,突然会有《海角七号》的大爆发?而爆发过后,票房惨淡、后继乏力的迹象又接踵而至?台湾电影真的已经迎来复兴了吗?

  “台湾电影其实还是做得很辛苦,因为没有找对市场。”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上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评价台湾电影现状。

  复兴真的来了吗

  台湾电影至少已经走出了最苦的年代。2008年,《海角七号》在岛内卖出5.3亿元(新台币,下同),犹如一道闪电,撕破“台湾电影已死”的漫长黑夜。那之前的十几年,台湾每年只生产20部不到的电影,一年总票房不过数千万元。

  《海角七号》之后,同样是本土题材的《艋舺》,在岛内影院打败了美国大片《阿凡达》,其后《赛德克·巴莱》、《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朱延平的《新天生一对》等,在台湾和大陆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和之前沉寂犹如一潭死水的状况相比,用“台湾电影迎来复兴”来形容这5年无疑是合适的。不过,去年和今年,后继乏力的迹象又开始显现。去年,除了一部《阵头》,其他多数影片票房惨淡;台湾金马奖,重要奖项也纷纷花落大陆影片。2013年更是一盆兜头冷水,迄今已上市的30来部电影,除了《大尾鲈鳗》卖钱,其他几乎都在赔本。

  2012年的柏林电影节,台湾影片《10+10》展映发布会,侯孝贤、张艾嘉、朱延平、魏德圣等10位台湾地区顶级电影人坐在台上,台下稀稀拉拉只有20来名记者,还多数是中国记者。侯孝贤当时打趣说:“这部电影至少我们自己看着还行。”这一冷清场面说明,台湾电影在国际上依然式微,影响力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

  “我们唯一的活路,是打开两岸市场”

  朱延平接受采访时说,台湾电影处境艰难,“主要在于台湾人太少,市场太小,现在拍戏成本又贵。”而与此同时,台湾导演却不愿去重视大陆市场。

  “所有香港导演都在北京开公司,台湾大概只有一两个。”其中之一是钮承泽,他去年以影片《爱》在大陆创下情人节单日华语片票房纪录。朱延平本人这两年也回到了台湾,但那是因为他已经61岁,不愿太辛苦,“但年轻导演,好像就没有兴趣”!他认为,跟香港比起来,台湾拥有跟大陆更加相近的文化,这本是台湾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善用。

  2012年金马奖因为给大陆影片颁发了多个奖项,绿营政客放话“停办金马”,台湾电影人异口同声怒批政客无聊。在艺术层面上,台湾导演坚决反对政治介入。但台湾电影界的视野和行为模式,其实受到政治环境根深蒂固的影响。“去大陆拍片,会被骂不爱台。”朱延平说,“我不知道这和爱不爱台湾有什么关系。什么都政治化,我觉得这样缺乏雅量,台湾电影会死掉。”

  不久前两岸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规定台湾开放大陆影片将从每年5部提升到10部,引发政客与一些导演的抗议。他们声称,大陆影片将侵蚀台湾市场。“如果他们真的爱台,为什么不去美国大使馆抗议?”朱延平说,好莱坞大片现在占台湾市场的87%,几年前更是占到99%。大陆影片目前占台湾市场恐怕不到1%。“我们唯一的活路,是打开两岸市场。”

  怎样把牛肉面做成鲍鱼

  如果真要找“仇人”的话,台湾影人或政客确实该找美国算账。台湾电影的大衰落始于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两岸关系一度紧张,美国趁机要求打开台湾电影市场。到2003年,台湾影人发出了“台湾电影已死”的哀叹,那一年,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总收入只有1500万元。

  美国人釜底抽薪,直接控制了台湾的院线。所有台湾电影预告一律撤下,如果哪个影院敢宣传台湾电影,下一部美国大片就不给上,影院就得完蛋。直到今天,情况其实也没有改善。朱延平说,《海角七号》是美国博伟公司发行,《大尾鲈鳗》是华纳发行,“如果是你自己来发,就只有3家5家影院给你上”。

  那么,《海角七号》打破沉寂的奥秘在哪里?朱延平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开始台湾人天天吃牛肉面,突然有一天鱼翅鲍鱼进来了,卖一样的价格,大家当然改吃鲍鱼鱼翅;大餐吃了十来年后,突然又来了一碗牛肉面,就是《海角七号》,“啊,怎么这么好吃?其实只是因为太久没吃到了。”朱延平认为,像《海角七号》这样的牛肉面,当然很好,但不能人人都来做牛肉面。目前多数台湾导演仍然热衷于本土题材,“可文化不同,有些普通大陆人根本不懂嘛,有谁会看”?

  另一位台湾大导演吴念真日前在大陆展出微电影作品时,直指台湾电影“虚弱”,文化和经济底气都不足。朱延平的说法是,台湾电影的商业机制比香港弱很多,文化虽然强一点,但如果没有钱,文化会跟着走弱。曾占据台湾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朱延平建议,除了要选对市场,台湾电影还必须在商业化方面迎头赶上。(本报记者 王平 吴亚明)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