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政治对话:直面“硬骨头” 民间上场了(图)

2013年10月17日 09: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两岸政治对话:直面“硬骨头”民间上场了(图)
    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是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的另一风景。本报记者 孙立极摄

  10月11日,上海东郊宾馆,桂香浮动。100多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参加了首届两岸和平论坛。

  这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学术研讨。在“两岸和平 共同发展”的主题下,论坛讨论的两岸政治关系、两岸涉外事务、两岸安全互信、两岸和平架构四项议题,无不触及当前两岸关系中的敏感神经。

  “只经不政”,无法持续

  时光倒流15年,同样在10月的上海。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时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会晤后达成共识首项,便是“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对话”。

  然而,10年间,两会联系中断,自然谈不上政治对话。2008年5月,两岸两会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重启协商,取得积极成果,两岸关系进入60年来最好的时期。

  政治对话呼之欲出,但政治议题错综复杂。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在本届论坛上就坦承,非常珍惜今天的两岸关系,曾害怕处理不好政治议题,会让两岸关系倒退。

  政治议题因“难”而“缓”可以缓多久?作为嘉宾参加论坛开幕式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辞时说,两岸一些议题的协商,如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事项,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等,也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台湾方面参与涉外活动等问题的处理,更是绕不开两岸关系的政治因素。现实表明,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政治争议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要求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步伐,但合作机制如何相衔接,“没有政治基础,大家有疑虑,做不成。”

  东风徐来,应势而动

  政治议题确是不好啃的“硬骨头”。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介绍,去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鼓励学术界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相关议题及互信机制进行探讨。

  今年3月,张志军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呼吁,两岸政治对话由民间开始是一条可行途径。6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开口表示,对于民间的两岸政治对话,“政府从未限制”。

  事实上,春江水暖,两岸民间早已跃跃欲试。去年12月“台北会谈”、今年6月“北京会谈”主办单位都是民间机构,都已正面切入两岸政治议题。

  10月,一个个镜头牵动两岸目光——6日,在印尼巴厘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表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10日,马英九在演讲时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巴厘岛“习萧会”也有一个插曲引人瞩目——萧万长一句“你们聊聊,做个好朋友”,张志军与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简短寒暄。“主任”、“主委”相见欢,外界对两岸领导人明年相会增加了想象。

  11日,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登场,阵容强大。大陆学界研究台湾问题的精锐尽出;台湾学界蓝绿色彩兼具。主协办单位全国台湾研究会、二十一世纪基金会等14家学术机构和民间组织分别来自两岸,其中“新台湾国策智库”是公认的绿色背景。有绿色学术机构到大陆协办论坛,是海峡两岸的第一次。

  高度期许,和平发展

  “如此大规模、专门性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开端。”论坛开幕式上,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成思危这样评价。

  是什么力量将海峡两岸“红”、“蓝”、“绿”聚集在一起?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介绍,台湾不同党派、不同色彩虽有不同意见,但是对于两岸的和平,大家都愿意来参与讨论,共同直面两岸政治难题。

  论坛以和平为名。和平,无可争议的名字、人人向往的目标。章念驰说,“虽然没办法与台湾各种颜色取得共识,但和平发展是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最起码的共识。”

  “和平”也是论坛讨论、论坛纪要的高频词。台北论坛基金会常务董事程建人,是台湾涉外主管部门前负责人,他发言时说:“维护和平,这是百多年来中国人切身的感受。”“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也表示,两岸的和平稳定,不仅对于两岸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对于东亚乃至全球来说,也十分重要。

  在两岸关系60年来最好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发言时提出,目前台海两岸之间的和平局面并不稳定,受到外在因素的深刻影响,和平政策是单向性的、非协议性的,是“脆弱的和平”。

  中华两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张京育在主题演讲时表示,对两岸和平要有开阔性定义。和平,不只表示没有战争、暴力,还包括和平解决争端、和平友好、相互信任、树立中华大家庭意识。从这定义看,两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包容理性,直面分歧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除了主题演讲、专题汇报,四项议题的讨论都是闭门的。会后,记者们四处打探会场气氛、讨论内容,结果,大多回答是确有分歧,气氛“很好”。

  “有分歧是好事,关键是如何对待分歧。”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是“两岸安全互信”议题小组的主持人之一,他介绍,“本组对待分歧的态度都是建设性的,因而会场气氛一是热烈,脑力激荡,讨论的基调是解决问题,不是政治表态式的演戏;二是友善,互相尊重……”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邵宗海参与过多次两岸研讨活动,他认为,现在真是好多了,“20多年前,那是要拍桌子的,吃饭时,盘子都要跳起来。”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也表示,“红”、“蓝”、“绿”立场的两岸人士很少有这种机会可以放开心胸,打破禁忌,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正视分歧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是和平发展这一漫长过程中一个好的开始。

  全程参加研讨的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亚夫,则看到了论坛的另一面。他说,2008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一个中国”在台湾是被排斥的概念,在本届论坛是可以讨论的,而且现在寻求的是“怎么讲得更合理、更有包容性,让双方都能接受”,大家都来坚持、维护“一个中国”,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12日,经过两天的讨论,主协办单位公布了一份长达2600多字的纪要。作为论坛的完美句号,第二届论坛确定明年在台湾召开。主协办单位并研商组建论坛常设机构,邀请两岸学者组成课题小组,开展共同研究。“我们走出了一小步,对两岸关系是一大步。”章念驰由衷感叹。(本报记者 孙立极)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