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庇护工场”多层次保障身心障碍者就业(图)
“小妹妹,又有进步了,一次能端两个盘子了。”赖光兰对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说。
女孩穿着红色上衣,身子胖墩墩的,害羞得没有应答,递上盘子后回到餐台忙活去了。
这个餐厅的女服务员一律扎着黑色头巾,穿红色上衣黑色裙子,她们基本上是身心障碍者,这家餐厅名叫蕃薯藤餐厅。
庇护员工很可爱很单纯
11月下旬一天傍晚,导报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台北“建国南路”一段327号高架桥下的餐厅,客人不是很多。餐厅服务员介绍,通常中午客人较多。
蕃薯藤餐厅副店长卢小姐年初就来到这家餐厅,当时餐厅还没正式营业,她先期过来辅导服务员。她回忆说,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孩子们,发现她们没心眼,很可爱,可是教育会有一定难度,她就根据每个孩子的状况做分区管理,性格活泼的到餐厅小卖部,服务灵巧的到餐饮区,胆小害羞的到烘焙部。
这些孩子因为有身心障碍,不能一下教太多内容,得让她们在轻松环境下,一个一个技能慢慢来,通常最初训练她们问好,一个习惯掌握之后,要接着教下一个技能,“否则她们也会懒惰”。
卢小姐原本在一家印刷厂上班,一次偶然机缘了解到餐饮庇护工场,她感到十分庆幸,“她们很单纯,来到这儿也非常开心,你教什么她们就做什么,比一般员工还好带”。
为孩子创造保护性工作环境
蕃薯藤餐厅负责人赖光兰女士,身兼台湾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这个基金会是由身心障碍孩子们的家长组成的非盈利民间组织。
赖光兰作为家长,非常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之后,谁来照顾孩子?她与其他家长们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孩子什么时候能走路?别人投来异样眼光时怎么办?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去哪儿?长大成人之后如何工作?工作之后被解雇了又该怎么办……
于是,与赖光兰有着同样经历的家长们,想到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保护性工作环境,他们集资成立了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育成”二字饱含了家长们对不完整身心孩子的殷殷期盼。
赖光兰说,保护性环境能让身心障碍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人会一直协助他们继续学习,提升技能,使他们从社会依赖者变成生产者,稳定薪资可以让他们活得更加精彩,更有成就感。
多层次保障身心障碍者就业
正是有了一些类似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民间组织推动,如今台湾形成了多层次的身心障碍者就业保障网。台湾社会福利总盟副理事长、“立委”陈节如告诉导报记者,台湾就业分成竞争性就业、支持性就业、庇护工场三个层次。
陈节如称,年轻人工作之前,政府劳动部门委托职业评鉴机构对他们评估,看他们适合哪类就业,身心健康的从事竞争性就业。轻度身心障碍者需要社区工作者定期辅导的,从事支持性就业,他们到社区工作站做餐饮、扫地、洗车、手工艺制作之类的活。
中、重度身心障碍者则需要到庇护工场,由专人对他们进行岗前教育和技能培训。陈节如称,1980年代台湾引入庇护工场概念,1990年代民间与政府开始共同推动,如今庇护工场拓展到加油站、洗车场、餐厅、印刷包装厂、面包坊、农场园林等多个领域,最多时全台湾有100多家庇护工场。
政府多方面保护庇护工场
作为身心障碍者的庇护场所,庇护工场本身也需多加庇护,因而采取了“公设民营”模式。蕃薯藤餐厅用地完全由新北市政府免费提供,建设费用2000多万元(新台币,下同),政府也补贴了1000万元。
赖光兰介绍,餐厅共36名员工,其中庇护员工和一般员工各占一半,一般员工工资基本由政府承担,庇护员工工资、食材费和推广费由经营者承担,水电费和人事管理费则由经营者出大头、政府出小头。
蕃薯藤餐厅目前已开业半年多,赖光兰介绍,每月仍然收不抵支,缺口部分由育成社福基金补上。陈节如还指出,庇护工场行销力量薄弱,所以其生产的面包、印刷品、盒饭等产品,政府各部门要按一定比例采购,以此保障庇护工场产品的销路。(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兰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