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民进党“两岸关系想象”阻其调整两岸政策
华广网今日刊载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的评论文章分析,民进党的“两岸关系想象”阻碍其调整两岸政策。文章指出,民进党要调整两岸政策,首先得在党内对这些涉及两岸关系的想象进行清理,否则路线调整只能是一句空话。
全文内容如下:
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中,对两岸关系的基本“想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讨论进行到今天仍无法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谈及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判断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认知”一词。不过笔者认为,“认知”一般是经过观察以后判断的结果,但是民进党的两岸关系判断中却存在着太多的臆想成份,故而用“想象”的概念更加确切。在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对两岸关系的基本认知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对两岸关系的想象也同样对两岸政策的基本样态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这些想象在较大范围内流传的话,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的想象并不是单一维度的。也就是说,诸多想象综合形成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基本样态。在自我想象方面,有两个想象尤其值得重视。一是民进党经常有的一个观念,即大陆一定而且必须和民进党打交道,因为民进党“代表了台湾将近一半的民意”。这种自我想象的内部逻辑漏洞其实不用多说,但这种想象无疑是民进党在制定大陆政策时一个最强硬的支撑点,也是民进党一直不愿放弃“台独”立场的重要原因。二是对大陆的优越感。台湾一直以自己是一个“法制社会”和“民主社会”自居,许多人对大陆有着道德上的优越感。这也是前几年流行的“两岸之争其实是制度之争”论点的根源所在。民进党内对大陆的这种想象出来的优越感成为扩大两岸差异、煽动民众对大陆恐惧情绪的心理基础。当然,对大陆的想象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大陆落后于台湾等,但是这些想象都不如上述两个想象影响大,而且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民进党这种“优越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即要不断寻找“台湾优于大陆”的事实支撑,否则这种优越感就无法持续下去。以前民进党一直不遗余力宣传大陆的“黑心商品”,及至自己出了塑化剂的问题,就很少提“黑心商品”的问题了。类似的例子很多。民进党往往以幸灾乐祸的态度看待大陆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往往回头一看,自己的问题却也一样严重,这时又要顾左右而言他,要寻找新的事情进行比较。这样比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台湾民众相信其不与大陆合作,或者与大陆合作的同时保持戒备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民进党对台湾民意的想象也有类似的形态。民进党在整体论述调整过程中进行过不同的尝试,族群对立和阶级对立都曾分别进入民进党理论建构的视野。从族群的视角来看,民进党的设想是作为本省人的“代表”,能够争取到大部分本省人的支持就足以打垮国民党,实现长期永续执政的目标。但是后来却发现族群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和影响,因为台湾毕竟还有相当部分的本省民众是国民党与泛蓝的坚定支持者。简单的族群对立议题动员力并没有那么强,民进党一直难以突破50%的支持度,就是台湾民众对族群议题有效性的否定。继而,在2012年的选举中民进党又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论述,认为台湾的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并将这个议题作为主打的议题。实际上,台湾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看并不是那么严重,这从台湾相关统计数据及其基尼系数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当然,贫富分化的扩大是值得关注并要解决的社会现象,但将其作为主打议题去进行政治动员却反映了民进党在这个问题上的主流想象。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在民进党的想象中,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印象还大量存在,所以民进党一直将自己的主流诉求定位在“保持台湾‘主权’不被侵蚀”的坐标上。可以看出,民进党事实上将自己想象出来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负面认知作为自己制定两岸政策的现实社会基础,即便事实情况发生了变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民进党还是不愿意去主动调整这种政治想象。也就是说,这种想象的调整是被动的,除非民众用选票推动民进党调整,否则很难改变这种想象。
在台湾与美国关系的想象中,民进党内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即将台湾所谓“与美国的民主价值同盟”作为对美关系的基础,也作为向民众宣传的主要内容。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民进党往往将价值认知与政治利益混为一谈,根本不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最现实的利益考量,以及在关键时刻出卖台湾利益的可能。如果明晰了这个事实,则可以理解民进党在对大陆问题与对美国问题上的不同面目。在对美国的时候,民进党从来不会提什么“主体性”,也不会提什么“独立性”,而是表现出想成为美国一个州而不得的“奴性”;但是在面对大陆的时候,却换成另外一副面目,极尽攻击之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进党所建构的所谓“台湾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其实是一个假议题,不过是为自己想当美国棋子但又不确定会不会被美国接受的尴尬境况提供一种自欺欺人的解释而已。民进党对与美国关系的想象形成了其路线与政策调整的重要阻力。
民进党对台湾文化与台湾社会的了解与想象也是影响该党两岸路线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台湾社会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中国人社会的特征,重感情、轻利益,重关系、轻法度,这些成为民进党得以展开并完成其政治动员的现实基础。民进党自2008年下台以后一直勤走基层,也就是通过加强基层服务的方式强化政治动员的效果。这种做法是官僚习气深重的国民党所无法企及的。在民进党的想象中,如果能用情感联结的方式完成执政权的更替与政治资源的争夺,当然不会有动力去调整和改变两岸政策。这也是民进党敢于在两岸和平发展快速推进的局面下依然坚持“台独”立场不退缩的重要原因。
民进党要调整两岸政策,首先得在党内对这些涉及两岸关系的想象进行清理,否则路线调整只能是一句空话。(陈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