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岸关系亮点回顾:既保“量”又实“质”
201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新一届政府开局平稳,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展现了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在这一年中,两岸关系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实现了一系列突破,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两岸高层交流稳中求进,互信合作持续深化,在维护“一中框架”上形成更加明晰的共同认知
2月24日,在大陆“十八大”闭幕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政治时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应邀赴大陆访问,与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并形成重要共识,双方充分肯定应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连战还明确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框架”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关系”。“九二共识”由此产生,这是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大陆方面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该认知对促进双方巩固和深化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4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会见了台湾代表、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萧万长,就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等交换了意见。6月13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代表党主席马英九与习近平总书记举行两岸执政党高层会谈,吴伯雄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的一致立场,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最近马英九重申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湾独立”,坚持了中国国民党的一贯路线,相信增强了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吴伯雄代表马英九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的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应表示,两岸增进政治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8月份,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一个月内三度提及“习马会”,显示台当局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态度转趋开放,岛内舆论对“习马会”的期盼与关注升高,大陆也坚持一贯的积极立场,在恪守双方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事务前提下,对会面持开放态度。10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出席APEC领袖峰会时再度会见台湾代表萧万长,双方不仅就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达成共识,随行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也首度会面寒暄,达成了互访和建立沟通交往机制的共识。
2013年的两岸高层交往具有重要意涵。一是“习吴会”、“习连会”标志着两岸领导人在进入新任期后,国共两党高层定期交流机制得到平稳承接,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为核心的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持续增强。二是双方就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加清晰的共同认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引向深入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一概念于2012年11月写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随着马英九进入第二任期及两岸政治互信不断累积,双方对“一中框架”形成了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树立这一共同认知,能够有效防止两岸关系发展偏离统一航向,巩固已有的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前行。三是虽然短期内举行“习马会”尚存许多制约因素,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已实现会面并直接互称官衔,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及时有效处理两岸事务,也象征着两岸官方接触对话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向常态化、宽领域、深水区迈进,为最终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提供了支持
3月22日,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在福建平潭举行,本次会议由于有谢长廷子弟兵为主的绿营人士参加,提出举办两岸和平论坛及开启政治对话的建议而备受关注。6月20日,继去年两岸智库共同举办“台北会谈”后,又接棒举办“北京会谈”,标志着“红、蓝、绿”不同阵营学者交流走向常态化,并聚焦探索两岸政治安排。6月28日,由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任董事长的台湾维新基金会与大陆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在香港举行两岸关系研讨会,会谈被外界视为“红绿高端的第二次握手”,出席会谈的民进党“立委”占到党籍“立委”总数的五分之一。10月11日,大陆的全国台湾研究会、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以及由绿营大佬辜宽敏创办、蔡英文重要幕僚罗致政任执行长的新台湾国策智库等14家两岸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的“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这是两岸首次由“红、蓝、绿”三种背景的单位共同举办的论坛,两岸120多位学者就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等4个“深水区”议题展开讨论。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是2013年两岸关系中当之无愧的亮眼成果。一是参与者的代表性更加广泛,由起初的“红蓝”学者对话到“红绿”学者接触,直至实现了“红、蓝、绿”三方同台研讨,也象征民进党开始在两岸交流上采取较为务实开放的态度。二是对话走上机制化轨道,从不定期到两岸定期轮流举办的机制化形式。三是对话内容更加宽泛,从逐步摸索政治议题到大规模集中讨论敏感的政治问题。四是对话成果更加丰硕,由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形成少数共识,再到形成10项共同认知并发表三方签署的纪要。五是研讨议题由外围到核心,研讨方式也从“各说各话”到“共同研究”,在两岸和平论坛达成的纪要中,规定要就相关问题组成课题组,开展共同研究。一年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取得的成果,有望产生“聚沙成塔”效应,为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夯实基础。
三、两岸经济联结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双方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与机制保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今年初,两岸经贸交流迎来开门红,全年两岸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双方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再上新台阶。1月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中全部806项产品降至零关税,实现了大陆对台让利的承诺。2月份,“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正式生效,为在陆台商及赴台投资者的资本及人身安全设下保障,也为解决两岸货物通关中的争议定下了标准。3月21日,两岸两会同意将互设办事处纳入两会协商议题,随后两会进行了4次业务沟通。6月的“习吴会”上,吴伯雄表示国民党将积极促成两岸互设办事处。6月20日,海协新任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举行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11月4日,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举行,峰会成为两岸企业家间机制化的高端交流平台,也是年内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两会会谈、海峡论坛之后又一重要的两岸交流活动平台。在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领域,全年两岸取得多项合作成果,实现了两岸人民币清算机制启动、人民币在台存款突破千亿元、大陆银联卡在台刷卡消费破千亿元新台币及人民币正式纳入台湾储备货币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作为两岸交流排头兵与风向标的旅游业继续呈良好发展势头,年内台湾方面以建章立制的方式、大陆方面也以《旅游法》实施为契机,共同提升大陆赴台旅游品质,形成了海峡两岸互为旅游重要基础客源市场的格局。两岸“三通”持续深化,客货运包机数量增幅分别达到9%和21%。1至10月两岸贸易额为1642.8亿美元,同比上升21.1%,其中大陆对台出口同比上升16.5%,台湾对大陆出口同比增幅达22.3%。
2013年两岸经贸、人员及社会交流既保证了“量”的增加,也实现了“质”的提升。一是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惠及范围更加广阔。今年ECFA的后续协商与落实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早收清单全部兑现,“投保协议”与“海关合作协议”生效实施,“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完成签署。这些成果不但为岛内大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也让中小企业及更多的台湾民众有机会享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二是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及交流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增加了两岸关系中的稳定因素。未来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后,将为往来两岸的民众提供更及时便利的服务,必将进一步巩固双方互信,把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到更高水平。
展望新的一年,相信两岸将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员往来、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一是大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能够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两岸人民将在更加完善的市场环境与更健全的监管服务体系下享受改革红利。二是两岸高层交流互动稳步推进,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会面及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以及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前景可期。三是两岸民间“二轨”政治对话更趋成熟,初步达到了先易后难、民间先行的效果。2014年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运作有望更加顺畅,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核心领域。当然,未来的两岸关系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两岸关系已进入经济领域的“深水区”与“由经入政”的重要关口。经济上,要思考如何因应中央内外经济战略部署,构建以统一大市场为特征的两岸共同经济体,确保两岸经济合作实现新跨越。政治上,要在不断巩固“一中框架”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当前两岸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寻求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的合理定位,为政治谈判及和平协议累积共识。社会领域,要继续探索两岸民间社会的互动与融合之路,化解隔阂,增强双方民众的认同与互信,同时也要防范岛内政局变动及朝野政争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冲击。(王鸿志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