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知名制作人谈两岸综艺节目:不能只复制和驻足
中新网1月9日电 台湾知名制作人李方儒近日在台湾联合新闻网刊文称,惊叹大陆综艺的崛起,却发现它“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中华文化有许多好玩、好看的创作资源和素材,将华人的“文创”营销到全世界,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路,这种“国际化”的心胸和企图心,对处于瓶颈期的台湾综艺同样适用。
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年末,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以全外景形式呈现的《爸爸去那儿》,这节目推出后,跌破众人眼镜,在叫好又叫座的情况下,它的第2季总冠名已经由某奶制品拿下,投标金额达人民币3.1199亿,打破了《中国好声音》第3季人民币2.5亿总冠名的历史纪录。
可想而知的,紧接着一连串模仿或山寨的《妈妈去那儿》、《儿子去那儿》、《老婆去那儿》等同类型节目将群涌而起,霸占整个2014年大陆卫视频道。没错!这就是对岸电视台的“蛋塔现象”,永远总是一窝蜂,不见“原创”与“创新”。
2010年后,我们在惊叹大陆综艺崛起的同时,却发现它的隐忧,“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喜欢走快捷途径,但严重缺乏“创意团队”和“研发团队”,唯一有进步的地方仅限于“执行团队”。即使有人提出很好的“原创节目”方案,电视台会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尝试。
曾参与他们电视台策划会议,会议中很少人愿意脑力激荡,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去找找国外现在有哪些最新、最具收视的节目,多少钱?我们把它们版权买下来就是了。”领导一句话,会议结束,众人开心去找节目,我无语。
回顾大陆这3年最火红的节目,内容全部来自国外节目,无一例外,非常残忍也非常遗憾,例如《中国好声音》源自于荷兰Talpa公司The Voice;《非诚勿扰》源自于英国Fremantle公司Take Me Out;《爸爸去哪儿》源自于韩国MBC《爸爸你去那儿》;《中国达人秀》源自于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Britain's Got Talent;《我是歌手》源自于韩国MBC的I am a singer。
中华文化有许多好玩、好看的创作资源和素材,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传播性,如何将自身文化,藉由电视媒体,以综艺化的手段包装成好看又兼具趣味的内容,将华人的“文创”营销到全世界,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路。
这种“国际化”的心胸和企图心,对处于瓶颈期的台湾综艺同样适用。
回顾去年,台湾好像只有“黄色小鸭”(大陆称大黄鸭)和短暂的“跨年烟火”能给民众在“闷”的环境中带来一丝丝的“快乐”和“幸福感”,而以前负有重要娱乐社会功能的“综艺节目”似乎渐离群众,也可能是群众慢慢远离了它。
因此,台湾电视台或制作团队不能永远只停留在低俗娱乐或本土节目的“假象收视率”中“自爽”,若继续怀着这种心态做节目,只会将慢慢走向死胡同,趋近灭亡之路。
北京的不断抄袭和复制、台北的不断驻足和自宫,这恐是今年两岸综艺市场的预见。“改革”和“创新”的道路是辛苦的,中间必定会面对无数挫折与失败,但若没人敢跨出这一步,我们将永远无法蜕变与成长。(文/李方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