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会谈商定分享地震监测与南沙气象信息

2014年02月28日 08:46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27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第10次会谈在台北举行,这也是继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面、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后,本月内两岸高层之间的第三度互动。此次会谈中,两岸签署了气象合作及地震监测合作两项协。随着“张王会”启幕,两岸两会未来的定位与功能引发各界关注。

  两会功能不会被取代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两岸两会第10次高层会谈27日上午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与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率所属成员与会。当天下午,两会签署两岸气象合作、地震监测合作协议。签署协议后,陈德铭与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台北维多利亚酒店首度会面,陈德铭以“郁琦主委”称呼王郁琦。

  大陆海协会长陈德铭27日表示,两岸关系主管负责人在南京会面,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机制,是双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这个新机制并不取代两会的事务性商谈与签署协议的功能。对于当天签署的两项协议,陈德铭提到台湾的9·21地震与莫拉克风灾以及大陆的汶川与玉树两个大地震,他说,当时耳闻目睹两岸同胞展现的浓浓同胞情意,深深为此动情。陈德铭称,随着当前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影响,台风、寒潮、地震等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加出现,两岸应建立密切合作机制。

  台湾《联合晚报》报道称,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27日称,透过协议所建立的合作联系管道,两岸将可实时交换气象观测、预测、预报与警报信息。台空军南沙太平岛气象站每日传送南沙海域气象信息,由台空军气象联队汇报台“中央气象局”,签署协议后,两岸以间接方式交换南沙海域的气象信息。另外,在地震监测合作方面,两岸可实时交换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合作资料,精确掌握地震合作信息,提升双方地震监测的能力。台“中央社”援引台方官员的话称,协议生效后,双方将筹组气象、地震工作小组,在协议生效二三个月后,针对协议规划的“数据交换、人员交流、技术合作”三大方向,召开工作会议。

  涉及两岸治霾合作

  岛内关注的两岸雾霾治理合作,在此次会谈中也有涉及。台“中央气象局局长”辛在勤27日称,就这次气象协议而言,如果发生足够大的霾害,经过多久时间来到台湾,这是可以掌握的,但至于有多少雾霾量的问题,就属于环保议题。陆委会副主委兼海基会副董事长张显耀补充说,台方可以通过监测了解大量雾霾来台的时间,但霾害防治或空气质量监测属于“环保署”业务。

  “台联党”日前召开记者会称,大陆霾害严重影响台湾,令台湾“简直如遭受化学武器攻击”;建议台当局在签订两岸气象合作协议及地震监测协议前,应先务实与大陆签订“两岸霾害赔偿协议”,“先要求解决霾害赔偿问题再谈其他”。张显耀26日对此回应称,霾害的影响是全面性的,“空气要如何赔偿”,这在全世界找不到前例;而且霾害属于“环保署”主管的空气污染监测业务,与本次签署的“气象局”业务无关。但张显耀也透露,未来两会将“就环境保护做一些决定”。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除了气象和地震监测合作,林中森在会议上还再度提出陆客中转议题,陆方对此表示高度重视,愿意研究可行方案,希望在最短时间内透过两会协商就此议题落实商讨。林中森在签署协议后的记者会上透露,这次会谈还确认了第11次会谈后续协商的6项议题,包括货贸、争端解决、租税、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环境保护合作、飞航安全及适航标准合作。

  未来两会机制如何发展

  “张王会”后,两岸两会机制的未来定位与发展成为讨论焦点。台湾《旺报》27日评论称,两岸互动在“张王会”后进入崭新阶段,海基会的组织和功能,应配合两岸协商重新布局及两会互设办事处的进展,进行通盘调整。未来海基会应强化服务及促进交流的功能,并逐渐卸除协商“白手套”的角色。陆委会和海基会朝向“两块招牌,一套人马”方向整合,是最有效率的改造方式。台湾《经济日报》26日的社论称,两岸进入官方直接协商和对话是大势所趋,在这一定位下,海基会应逐渐淡出两岸协商角色,这是观察两岸协商能否实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不过,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张士贤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张王会”虽然已建立起两岸官方接触的管道,但两岸官方接触属于“政治性接触”,两岸马上从“事务性谈判”进入“政治性谈判”的可能性不大,许多事情在“政治与事务”谈判间摆荡,需要慢慢来,在这种情况下,两岸两会间沟通的重要性无法降低。【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俊峰】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