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教育态度存落差 在台大陆配偶教子左右为难
中新网3月24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大陆配偶第二代被称“新台湾之子”,由于学习能力强,普通话说的溜,闽南语也讲的呱呱叫,反倒是大陆配偶学习闽南语较吃力,“新台湾之子”成了妈妈的老师,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每月不定时安排亲子导读活动,藉由教学相长并培养亲子关系。
视野广阔 大陆配偶第二代语言强
“新台湾之子”从牙牙学语时,跟着母亲清一色讲的是普通话,上了学跟着上乡土课程,又学会了闽南语。但几乎每年寒暑假都跟着母亲回大陆娘家的这些小朋友,刚回到大陆家乡,发音不准,几乎没人听得懂他们在讲什么。大半月后,周遭环境的带动,孩子的普通话准确了,又回到台湾,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又走样。
于是,这些住台湾南部的“新台湾之子”,个个会三种“语言”,普通话、闽南语、台湾普通话,甚至一句话里普通话穿插着闽南语。
一般来说,台湾小孩搭机的机会不多,反倒是“新台湾之子”因常跟着母亲回大陆娘家,成了另类空中飞人。这样的孩子视野相对广阔,也比较活泼好动,来自云南的大陆配偶白菊,她三个小孩成绩名列前茅,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
大陆配偶嫁到台湾,为了家庭经济,都出去工作拼双薪,孩子不是在托儿所就是交公婆带,甚至留在大陆的娘家,亲子关系反而疏远。
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针对孩子语言学习,每月举办亲子导读,选择优良读物,日前在燕巢区图书馆举办的亲子导读,理事长湛秀英、分会长吴明辉唱作俱佳的导读,又安排小朋友上台表演,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往来两岸的小朋友,语言天分的确比一般孩子强。
教育态度落差 大陆配偶教子好为难
对于上小学的新台湾之子来说,老师是他们的灵魂,父母十句话常常抵不过老师一句话,老师牵动着孩子的人格发展,两岸教育文化的不同,更让台商之子或大陆配偶的孩子左右为难,到底要把孩子送到那儿去读书?
来自广州的大陆配偶岳儿,户籍不在广州,孩子在当地读小学要缴交额外的赞助费,岳儿担心,赞助费的多寡,可能造成老师对孩子大小眼,同学之间也会攀比,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而台湾并没有这类的问题,于是将小孩转到台湾就读。
另一名住美浓的大陆配偶林利常则考虑要将就读初中的孩子转到大陆就读,她说,在台湾读书,讲求快乐学习,但似乎太快乐了,缺乏竞争力,而且,学校的课程注重乡土,缺少国际观。
大部分大陆配偶对孩子读书的要求是很严厉的,常挂在大陆配偶口中的一句话,“不好好读书,就回乡下种田去”,和台湾崇尚快乐学习,尊重孩子选择的教育态度有相当程度的落差。
高雄市“新台湾之子”在校超过1/10的人数就超过5所小学,部分老师对大陆配偶及外籍配偶有着偏见歧视。
台湾教育部门在3年前推动“火炬计划”,透过教师研习、志工训练,让教师们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学习尊重、包容,以云南省来说,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像傣族有不能拍肩膀的禁忌。不过,这项计划限制“新台湾之子”在校人数超过全校1/10才能提出申请,因此,仍以市区学校为主,未能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