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服贸争议理性声音渐浮现 诉求多变难收场
王尧(北京):占据立法机构、冲击行政机构,聚会游行抗议……此次台湾因《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而起的争议已经延烧多日,隔海围观的群众都有点“视觉疲劳”了。从开始到现在,台湾社会舆论走向也有了很大变化。
王连伟(台北):是的。风波伊始,反服贸的声音最大,内容多来自特定人士制作的“反服贸懒人包(即宣传简图)”,其中谬误重重、言语耸动,中心思想是如果服贸过关,台湾人民的投资、就业机会将受损。而“挺服贸”的一方则有针对性地逐条分析和批驳。台湾媒体刊发“服贸协议对一般民众生活的可能影响”等图文资料,列出“服贸生效后,大陆劳工会不会来台抢工作”等问题,为民众解疑释惑。当局列举“谬误懒人包”十大错误,以发布漫画等方式进行柔性宣导。新竹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分别举办有关两岸服贸协议的讲座和辩论。随着论战的深入,越来越多正确信息被传递出来,支持服贸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理性的声音渐渐浮现。台湾商业总会和50个与服贸相关的公会、12名劳工团体领袖,日前都表态支持两岸服务业贸易协议应尽快生效,化解争议。台湾银行公会通过的“挺服贸”决议称,服贸攸关台湾经济未来发展,呼吁立法机构尽快恢复正常运作,就法案进行实质审查,寻求共识。台湾六大工商团体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请学生退出“议场”,让立法机构恢复正常运作,社会回到正常,经济持续发展。针对反服贸人士称服贸若通过美容业将成“重灾区”的说法,新北市女子美容商业同业公会秘书长陈清庚表示,开放才能带动产业发展,服贸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心人制造不必要的纷争。“反反服贸”团体“公民正义联盟”也站了出来,活动发起人、大学教师孙健萍表示,反服贸的人虽然少数,但是声音大;“反反服贸”的人是多数却声音小。所以他们站出来,是让人们看到台湾有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应该让大声的少数主导所有人的未来。
王尧:如此说来倒是坏事变好事。反服贸意外引发台湾社会有关服贸的大讨论,使许多关于服贸协议的错误讯息被澄清,效果胜过台当局此前多场宣讲和推介活动。服贸协议的条文专业而枯燥,民众很少有耐心逐条研读,而所谓的“懒人包”标榜“3分钟看懂”,有的以偏概全、有的故意歪曲,却极容易产生“偏激共振”,这也是所谓的“坏消息综合征”。真理越辩越明,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那些怀有特定政治目的和动机的人,永远也不想弄清楚服贸的利弊得失。
王连伟:台湾舆论早就指出,服贸协议是好是坏,抗议学生代表不了一切,更没有能力进行产业评估,上上之策还是以专业意见为依归。对于此次反服贸的幕后操盘手,坊间也有很多传言,目前几个站在台前的大学生都曾是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竞选团队成员,声援抗议学生最积极的几个教授不是民进党籍就是亲绿人士,“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目前台湾社会各界都希望,某些政党不要为了一党一己之私,搞政治操作,使学生成为“逢中必反”“逢马必反”的政治牺牲品。
王尧:所以,有专家学者呼吁,台湾内部对服贸协议一定要客观看待。支持服贸者,也要认识到服贸并非万应灵丹,不能解决台湾经济发展的所有难题。反对服贸者,既不要过于夸大服贸协议的负面冲击,更不要凭空捏造事实、歪曲真相,完全从意识形态层次来横加否定。从目前情况看,学生的诉求已经从反服贸、反黑箱操作变成了要求退回服贸、先就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立法。
王连伟:对此,马英九在3月29日的记者会上已经表明态度:不会撤回两岸服贸协议,同意对“服贸协议逐条审查、逐条表决”。支持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并希望在“立法院”本会期内完成。对于未来尚未签订或签订后尚未送到“立法院”的两岸协议,可借由两岸协议监督机制受到更周延的监督;但对于已经签订并且送到“立法院”处理的协议,可同时进行审查,并行不悖,以免重复进行已完成的程序。事实上,“立法院”国民党党团在今年2月19日已提出两岸协议在进入“立法院”前公众监督的标准作业程序,包括四个阶段:议题形成、业务沟通、协议签署前、协议签署后。目前台“陆委会”正在研拟具体的法制化措施,将尽快对外公布。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江宜桦表示,如果反对党主张不准预设完成立法的时间表,又要求一定要完成监督条例立法后才审查服贸协议,这会造成服贸协议遥遥无期的延宕。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张家祝在受访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今天才有人提出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也不是学生的主张;若其目的是为了卡服贸、货贸协议,他表达反对,并强调“我们根本没有本钱、条件拖下去”。
王尧:但民进党团一直批评:国民党团的四阶段做法,根本是在帮行政部门逃避监督。学生团体在3月30日集会后宣布仍坚持先“立法”再审查。台湾舆论质疑,与他们对话只准接受他们的答案,别的选项一概不谈。学生如此诉求多变,不断提高门槛, 拒绝当局善意, 正在逐渐失去抗争的正当性。如果再折腾下去,不仅会进一步加剧台湾政治对立,许多攸关台湾前途的两岸交流事项也将被延宕搁置,其负面效应在两岸都在不断累积和扩大。反服贸何去何从,考验着各方政治智慧。(记者 王尧 王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