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刊文:“茶叶蛋”笑话很可能再次出现
中新网4月7日电 台湾《旺报》7日刊登一篇题为《茶叶蛋风波不是笑话》的文章说,两个社会就像两个人,真正要做到相互了解、理解和体谅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类似“茶叶蛋风波”的不是笑话的笑话将来很有可能再次出现。
当台湾的大学生发出反对“黑箱服贸”的怒吼时,大陆的年轻人却在尽情调侃一枚曾经风靡两岸的茶叶蛋。就连一向正襟危坐的《人民日报》的官微在报道明年起大陆赴台旅游每天限额5000人时,也难得幽默了一把——你想去台湾吃茶叶蛋,还是凤梨酥?甚至还有土豪在广州上演行为艺术,免费派发10万个茶叶蛋。最终,这起风波的“始作俑者”台北美食学院的高志斌教授不得不向新华社澄清自己并无主观恶意。
网络上还有一则台湾人在火车站吃方便面被五六十个大陆人围观的“神话”,大陆网友在肆意嘲笑台湾人是井底之蛙的同时可能不会想到:在他们眼中的廉价快餐,在一些地方的穷人看来也许就是改善伙食(如果再配个茶叶蛋的话)。
当然,误读往往都是相互的。大陆《壹读》杂志最近就刊发了《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话题涉及“立法院”打架、台湾“国语”、槟榔西施等。
2010年夏天我在台北访学时,一位当地司机就很好奇地问我:“在大陆如果有人敢对领袖语出不敬,会不会第二天早上就人间蒸发?”一时间让我哭笑不得,不知如何作答。看来这位台湾朋友对大陆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只是来源于他对台湾威权时代的体验。原来彼此彼此。
“茶叶蛋风波”肇始于一档娱乐节目,用一些台湾网友的话来说,对这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题,“谁认真谁就输了”,但还是有不少专家很严肃地在媒体上讨论两岸应当多交流多了解。不过,我以为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并不一定交流越多就越好,有时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现在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第一印象很好,什么温文尔雅,什么民国范儿啊,争先恐后要来台湾旅游。但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大陆朋友会逐渐发现台湾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里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比大陆还严重,甚至有些台湾人表面客气,但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大陆人。
这时候大陆人就会反思,有人就会对台湾很失望。这从《旺报》两岸征文的稿件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只有继续全面深入交流,甚至扎根台湾,才有可能平实看待台湾的好与不好。然而,很多人是等不到“否定之否定”的,“多交流”之后的结果往往是台湾不过如此,还不如点到为止。
另一种情形是第一印象本来就不好,再戴着有色眼镜“多交流”,结果就是进一步强化了最初的负面认知,还不如不交流。
国民党威权时代的反共、仇共和恐共教育使绝大多数台湾人对大陆印象欠佳。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展开,很多台湾人改变了对大陆的观感,但还是有一些台湾人到大陆转了一圈,反而坐实了他们对大陆脏乱差、不讲文明、不讲法治、不讲诚信的恶感,并将其传回岛内,产生了不良的放大效应。
政客更是如此,陈水扁、吕秀莲等“独派”大佬都曾到大陆访问过,他们也不缺乏了解大陆的管道,但还是坚持强硬的“反中政策”。
说到底,两个社会就像两个人,真正要做到相互了解、理解和体谅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类似“茶叶蛋风波”的不是笑话的笑话将来很有可能再次出现。(作者 胡勇/大陆自由作家、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