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陆生妈妈”刘珊的母爱研修
4月,台北文山,暖风和煦。刘腾阳的归葬之处没有墓碑,只有一棵青翠的杉树。刘珊将花束放在树旁,轻柔地告诉腾阳有访客到来,如同母亲对着沉睡的婴儿兀自呢喃。
“这里很美吧?”刘珊环顾四周,这是一处如公园一般绿意盎然的树葬园。“腾腾生前很喜欢台湾,因此我决定将他留在这里。”
死·生
台湾去年3月发生首例大陆学生自杀事件。当时在辅仁大学就读的福州学生刘腾阳,因情感受挫罹患抑郁,在宿舍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之前,为了给儿子惊喜,早在年初,刘珊就悄悄办妥手续,希望3月27日在台湾帮儿子过20岁生日。命运却在儿子生日前9天,给她重重一击。
“妈妈,我好喜欢台湾,一辈子都不想毕业。”痛失独子的刘珊想到儿子生前常说最喜欢台湾,于是决定让儿子葬在台湾。
今年2月,她擦干眼泪,放下福州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工作,以访问学者的名义自费前往辅仁大学研修心理学和传媒学。走在儿子曾漫步的校园里,刘珊细细体验儿子在台生活。看到一些大陆学生面对的困境,她决定将辅导和陪伴他们定为新的人生目标。
“孤岛”
为填补岛内“少子化”造成的生源空缺,台湾高校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收大陆学生,近三年来已有数千名大陆学子赴台就读。在许多人看来,两岸同文同种,大陆学生在台应是沟通无碍、如鱼得水,但刘珊认为并非完全如此。
刘珊说,赴台上大学的大陆学生,要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压力,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校园环境,并学会与价值观迥异的台湾同学相处。对于一些本身交往能力就较弱的独生子女而言,这三重压力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刘珊了解到,一些大陆学生无法融入台湾的校园,整天在宿舍闷头打游戏,或只和同校的几名大陆学生交往,将自己困入社交的“孤岛”。
她回忆说,刘腾阳生前与一群台湾学生相交甚欢,但在与一位台湾女生发生情感问题后大受打击,他每日戴着口罩帽子去上课,躲在教室的角落不愿与人交往。“如果当时那个小圈子里能有一两位同学接纳他,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刘珊说。
刘珊希望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沉默的大陆学生群体发出一些呼喊。
“我的儿子已经不在了,我接下来的所有事情是为其他大陆学生做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大陆学生进入台湾,台湾不少空巢学校需要大陆生源来填补空缺,但在招收的同时他们又为大陆学生做了什么?可不可以再多做一些?”
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台湾高校2013年计划招收大陆学生3805名,但最终前来注册人数仅为1822人,不到一半。
刘珊认为,台湾缺乏对大陆学生的救助机制,大陆学生遭遇困境时常常孤立无援。大陆学生无法享受健保;家长的探视审查繁琐,无法在子女遭遇紧急情况时及时赶来。她呼吁两岸能建立相关机制,在危急时刻“能接住这些孩子”。
代理妈妈
“把小爱化为大爱”,刘珊希望以她的故事,防止类似的悲剧再发生。她希望在短暂的赴台研修中,能替大陆学生的父母们,照料和守护他们在海峡另一端求学的孩子。
在刘珊租住的位于辅仁大学边上的公寓里,每星期都会举行餐叙招待大陆学生,大家边吃家乡菜边聊天。
但刘珊有一个更大的“野心”——组建一支“妈妈团”,为大陆学生举办更多的“家庭聚餐”。刘珊说,已经有不少台湾本地的妈妈报名,希望为大陆学生做饭。
“如果我一直躺在悲伤当中,腾腾的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为在台的大陆学生做些事,照顾他们,让我儿子的死变得有意义。”她将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如何走出丧子风暴,在台湾出版成书《不好的日子,会让好日子变得更好》。
刘珊的用心也赢得了大陆学生的爱。一次餐叙前刘珊出门买菜忘了带手机。提前到达的一名女生听到房内手机铃响,敲门却无人回应,以为刘珊出了状况而大声呼救、还打电话叫来男生试图破门而入。
“我想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吧。”刘珊笑着说,“我的爱已经得到了回报,孩子们也很爱我。”(记者姚远 李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