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事评论员解读阿帕奇坠机:目瞪口呆 难以理解
台军一架新采购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25日迫降损毁,不仅损失7亿多元新台币,还波及四栋民宅。天价买来阿帕奇,成军不到半年,其间还停飞2个月,竟已损失一架,台军方颇感无奈,外界对此也有颇多质疑。虽然正式的调查报告短期内无法出炉,但台军事评论员田金丽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次事故有很大的人为疏失因素,反映了台陆军在直升机战训方面的不足。
“玻璃起雾”应对无措让人费解
位于桃园龙潭的台陆军601旅一架编号808的最新型AH-64E阿帕奇攻击直升机,25日上午进行例行滞空训练时,起飞后7分钟迷航,迫降距基地约800米的龙潭乡中正路民宅楼顶,机身因强烈撞击断成两截全毁,所幸波及的4户民宅无人伤亡,机上正、副驾驶轻伤。
事发后,飞行员自称“座舱玻璃起雾导致方位不明”。对于这种事故原因,不少军事爱好者都表示费解。作为一款极为先进的攻击直升机,阿帕奇挡风玻璃是配备外雨刮和内导电膜的,具备充分的除冰、化霜、防雾功能,当年在伊拉克的沙尘暴中也有不错的实战表现。如今在台湾,竟然因为玻璃起雾导致这么严重的事故,确实很难理解。
据副驾驶陈龙谦少校(飞行时数1247小时)事后回忆,起飞后因座舱玻璃开始起雾,没有办法目视,因此曾努力加马力爬升,但此时云雾大到无法目视,用夜视功能也没有办法知道机外情形、到底自己身在何处,等到看清楚时,眼前已是一排民宅,最后只好尽量把飞机姿态摆平,将着陆力量减到最低,最后迫降民宅,“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对于发生这样的意外感到抱歉”。
实际上,陈龙谦当时扮演的是教官角色,事发时负责操纵飞机的是刘铭辉中校(601旅直升机攻击营副营长)。刘铭辉虽然也有1034小时飞行经验,却是第一次飞阿帕奇,是地地道道的菜鸟。田金丽认为,发现座舱玻璃起雾却未能及时合理处理,可见飞行员对操纵阿帕奇仍相当生涩,有训练不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刘铭辉第二次在坠机事故中死里逃生了。2011年12月12日,刘铭辉以教官身份驾驶眼镜蛇直升机时,曾因落地程序处置过慢,导致仅次于坠机的“重落地”事故,并因此遭停飞半年处分。这次他是否又有“反应慢、处置不及时”问题,仍有待后续调查。
职业飞行员却不会仪表飞行
“看到事故画面,我们当场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田金丽说,事发时她恰巧也在桃园,跟空军、汉翔(台军机制造商)的朋友在一起。她坦言,这种事故在空军完全不可想象,或者说不可能发生。
田金丽指出,空军飞行员都具备熟练的仪器飞行能力,主要应对恶劣天气环境和夜航训练,即使是伸手不见五指,也不会轻易失去对飞机的控制。因为在空中飞行时,有时候会发生迷向问题,明明是正常的平飞,你会错以为是机腹向上,当你因此调整飞机时就可能失控。为了避免这种迷向错觉,飞行员必须强迫自己信任记载仪器,按照仪器的指示来飞。在这方面,台空军对飞行员有非常严谨的训练,而陆军航特部则严重不足。
所谓仪器飞行(IFR),是指以接近完全依赖飞机上仪表的指示操纵飞机,判断飞机状态,测定飞机位置,大陆称之为“仪表飞行”,是复杂气象、夜间和海上飞行技术的基础。
在这种飞行模式下,飞行员不能直观感觉飞行状态,每个仪表又只能反映出飞行状态的某一参数,因此飞行员必须熟悉各种仪表位置及其指示特点,全面合理地分配注意力。仪表飞行比目视飞行容易疲劳,却是飞行员必须掌握的基本飞行驾驶技术。在训练中,学员常常用暗舱罩控制视线,培养按仪表指示操纵飞机的技能。在这次阿帕奇坠落事故中,台陆军飞行员表现出来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仪器飞行能力,仅能靠目视飞行,这跟平时的训练有很大关系。
而目视飞行过度依赖地平线来抓飞机姿态,一旦发生突发的云雾而无法目视地平线时,飞行员的第一反应就是凭自己的感觉抓飞机姿态,因此很容易产生“空间迷向”,明明飞机是斜的、高度正急速滑落中,却自我感觉飞机在平飞,高度不变,这往往造成飞机坠毁。
台陆军有外行领导内行问题
对于事故究责,田金丽表示,不能完全责怪飞行员。特别是像刘铭辉第一次飞阿帕奇,面对不熟悉的仪表布局,可能是无法进行仪表飞行的重要原因。
她认为,这次事故反映出的真正问题,是陆军外行领导内行的现状。在岛内,空军主官都是飞出来的,甚至有“政战军官最高只能做到副主官”的潜规则,非常强调飞行专业。相对来说,陆军航特部虽有成规模的直升机部队,但很多长官都不是飞行员出身,对于飞行业务并不专业,在实际战训中很容易造成意外。
此外,阿帕奇本是为了在寒冷干燥的西欧平原上作战设计的,而台湾多山多雨的湿润气候,与欧洲、美国甚至日韩都有很大差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低空条件复杂,空气流动显著。田金丽指出,阿帕奇此次表现出来的玻璃起雾问题,显示美方对这种气候准备也不足,很可能缺少针对性的训练。(海峡导报记者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