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当前台湾经济困境的诊断与出路

2015年08月27日 14: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经济日报》27日社论说,全球经济一片沉闷下,台湾经济的明显下行在众多指标纷纷亮起红灯中尤显突出,为救经济,救股市,各部会纷提对策与解方,但翻来覆去多属老套,很难引起大众的信心。

  面对台湾经济的困境,首先应该探究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毕竟诊断出问题症结,才能进一步找对症下药。台湾经济问题的本质,必须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来审视,特别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观察,才能窥其要害。

  让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谈。

  首先,是1949到1988年,约40年,基本上是由低发展步上荣景,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有三个解释:一、面对战后全球化第一阶段,一个由美欧市场经济提供的巨大市场;二、台湾拥有两个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由众多精英人才运作的高效率政府;一个是由普及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批高素质勤奋劳力。有了核心竞争力,市场才是你的;三、中国大陆因素尚未出现。这即是台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的主要背景。

  其次,1988到2008年,全球化进入第二阶段,因为中国大陆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台湾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发展空间由西方逐渐转向大陆。

  一开始,两岸经贸交流整合处于“互惠阶段”,各有优势,但后来的“戒急用忍”政策完全扼杀了企业在两岸依据市场规律进行“跨区优化配置”的可能,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的吸引力愈来愈强,被挡住的企业愈来愈多,还是得想方设法前往大陆,以致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都成了单向的移动,利益开始出现“不对称”的倾斜。

  从2008年到2015年可看作是第三个阶段。一、马英九执政后,两岸经贸政策更趋于开放,但台湾早先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在两岸对比之下已经弱化,新核心竞争力仅存在于部分电子产业与观光旅游产业;二、失业问题与贫富恶化问题开始浮现并日趋严重;三、2010年大陆取代日本成为全球GDP老二,不仅是全球制造工厂,而且开始成为全球巨大市场,制造业结构也从最初的“进口”阶段(进口原物料、零配件、机器设备)演进为“进口代替”阶段(能自行生产),此即所谓的“红色产业链”;四、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个气象学上的“藤原效应”已无可避免,台湾小气旋的能量被大陆大气旋的能量吸走;五、最令人遗憾的是,在台湾原本的核心竞争力弱化的同时,却始终未能出现新的核心竞争力,以致于完全缺少一股力量力阻“藤原效应”的持续作用。

  于是,可以作出一个总结的诊断:台湾经济问题的本质,主要是在不同的全球化阶段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逐步消蚀。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都起不了作用,反而进一步导致政府财政的恶化与社会贫富问题的严重化。

  那么,台湾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振衰起敝呢?坦白说,也没法让人乐观。一、两岸纠结与国家认同导致政党内耗,台当局效能低弱;二、年轻一代积极性不强,国际观不足;三、所幸者,一般企业还有打拼意志,加上若干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弱;四、整体人民素质较高,守法,文明,有纪律。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台湾放在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经济圈中观察,也许还有可能为台湾寻找出新的思路与出路。

  台湾应该发展成一个高级制造业的生产中心。这个思路的基本逻辑思维是:大陆当局已将“2025中国制造”列为国家发展目标。

  首先,大幅调整教育政策,辅导100多所大学有计划地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国际大企业来台设厂,并进行企业与技术学院间密切合作,培养高素质、有纪律的新一代劳工人才。这或许是台湾在下一个阶段中最大的潜在优势,值得岛内各界认真思考论证。

【编辑:朱念】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