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赴台陆客人数断崖式下跌:个人游降55% 团客降60%

2017年03月24日 07: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岛内流传过不少有关旅游景气的“传说”。比如,“2016年赴台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东南亚游客倍增”“花莲人车潮爆满”等。但造假粉饰者最近遭到统计数据打脸:2月份大陆赴台个人游旅客人数减五成五,团客减六成,跌幅创历史新高。

  谁在说谎

  据台当局“移民署”统计,今年1月大陆游客个人游入境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万人次,减幅14.39%;2月入境为7万多人次,更较去年同期的15万多人次大减8万人次,减幅高达55.26%,是去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以来最大跌幅。大陆旅游团人数跌幅高达六成,也是去年以来最大。

  台“交通部”的统计数字与之略有出入,但同样佐证大陆游客跌幅创纪录:2月赴台大陆游客(含个人游、团客)为20万多人次,较去年同期的40万多人次大减20万人次,减幅50.09%。

  而在以上数字公布前,岛内有人还在散布有关旅游的“好消息”。台绿色媒体日前报道说,一位台湾网友回台时发现入境柜台前有长长人龙,好奇询问,海关人员答复,虽然陆客团减少,但个人游“仍然很多”,还说日韩和新加坡旅客“来台人数都倍增”。

  上个月,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还在社交网站用9种语言表达感谢,因为“2016年赴台游客人数达1069万,创历史新高”。这个数据,是由台当局的“主计总处”通报的。

  一边是“倍增”和“历史新高”,一边却是“腰斩”与“最大跌幅”,谁在说谎?

  自我麻痹

  海关人员说的“倍增”,可能基于个人的模糊估算,或经绿色媒体报道后走了样。岛内业者指出,以1月和2月为例,日本游客赴台成长0.53%,韩国游客成长27.67%,新加坡游客成长11.58%,和“来台人数都倍增”实在相去太远。

  至于2016年的1069万“游客”,高雄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董事长蔡宗佑一语点出猫腻:“如果扣除外籍劳工、陆配、台商的进出,单纯就申请观光签证的旅客,到底还剩下多少?”

  比起冰冷的数字,台湾旅游业的生存境况更能反映现实。以大陆游客过去最爱的景点日月潭为例,台湾南投县长林明溱近日受访就表示,南投的陆客量已减少2/3,过去日月潭都是人等船,现在是船等人,最惨的是还等不到人。

  过去几个月,关于岛内旅游业者掀起降价和倒闭潮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但绿营政治人物总是可以拿出一些相反的例证,以示“我们没害惨旅游业”。

  比如民进党“立委”萧美琴日前在社交网站贴文指出,“连假期间外出跑行程,花莲的车潮真的爆多且很塞车……是外地来的自由行和台湾旅客增加了?”一番言论,引来花莲县议会国民党团发出声明,强调去年“5·20”后,花莲观光业受到严重冲击,仅今年春假游客就比去年少了三成,呼吁台当局不要操作观光统计数字来“自我麻痹”。

  经济规律

  绿营类似的自我安慰说法还有不少。比如民进党“立委”陈欧珀曾声称“一名澳大利亚或德国观光客,可抵10名到12名陆客”,由此导出大陆游客不来也不要紧的结论。但据台湾业界的统计,大陆游客2015年在台日均消费已超越日本游客,排各地游客之首,平均每天消费232.15美元,尤其是每日购物122.78美元,更是日本旅客的3倍多。

  台当局一再暗示,旅游“新南向”政策将让台湾旅游起死回生。而岛内业者指出,即使以增长最多达九成的泰国和越南来说,今年1月至2月来台旅客数较去年同期共增加约4万人,但光是陆客来台2个月就跌了30万人,“新南向”根本补不了陆客大缺口。

  比起人数,消费缺口还要更大。全台商圈总会会长胡神贺表示,总会资料显示,东南亚客日均消费约800元至1000元新台币,大陆游客约3000元至4000元新台币。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蔡正元说,韩国、泰国观光客增加,是花大钱作广告、撒大钱奖励优惠,只能充人数却没购物力,直指“蔡英文撑门面凑人数,终究没有用”。

  还有绿色媒体说,旅游业者不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面向日本游客的饭店就安然无恙甚至因祸得福了。但岛内有业者指出,许多专做日本客的饭店也深受冲击,原因是大陆游客数量锐减,饭店同业被迫开始杀价流血,日本团饭店业绩也衰退好多。

  不管是经贸还是旅游,大陆始终是台湾最大、最好、最对口的市场。舍此而他求,注定违背经济规律。由此带来的惨痛后果,靠假数字和放嘴炮是遮掩不了的。

【编辑:谢萍】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