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雄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演讲全文——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台湾新闻
    吴伯雄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演讲全文
2009年07月11日 0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1日电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上午9时在湖南长沙开幕。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吴伯雄讲话全文如下:

  尊敬的贾主席、王主任,以及大陆、中央及湖南省的领导,来自台湾的林主席、郁主席、秦秘书长,以及国民党的各位副主席,最重要的是参加这次论坛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学者、各位专家,大家好。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经成功地举办过四届,过去四年间,惠及两岸各界的智慧,在经贸与文化的领域达成了29项共同的意见,大陆方面还借着四届的论坛宣布了58项的措施。而两岸协商的恢复,各界期待多年的三通愿望终于实现。

  我在三年多以前来过长沙,从台北到长沙花了六个多小时,而昨天我们只花了两个小时十分钟,和贾主席从北京来到长沙时间差不多。这个不同,证明了是短时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双方本着互信双赢的共识,造就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成果,也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发展的大方向稳步前进。虽然过程中是有波折,虽然每个步骤有时候显得举步维艰,但是我们一直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两岸未来的光明前景,更因为我们坚信两岸关系是诚信的协商,寻求共识,认真落实,创造成果的发展方向是明智而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交流现状与协商成果,扩大沟通与合作的领域,为台海两岸的人民共谋福利,为两岸关系的推动增添新的动力。

  2005年,胡总书记与连战荣誉主席在一场历史性的会谈中共同提出了两岸和平发展的五项愿景,为此后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主题设定了基调。此后的三届论坛,探讨过金融风暴中的企业融资与地区合作、推动两岸直航与旅游开放、强化两岸农业合作,这次把教育与文化内容作为大会的主要议程。

  记得5月26号,就是一个多月以前,胡总书记在北京,与我们有一个会谈,双方都建立了共识,这个论坛有它的价值、有它的积极的意义,不但要继续主办,而且要越办越好。

  本届经贸文化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切入点,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球金融风暴下的此刻,当我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未来时,我们意识到两岸关系是否能持续且长远地发展,是否能在不远的未来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台上的沟通、往来与融合是问题解答的一个关键所在。

  什么是文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艺术、文学、教育,举凡生活的内容,一动一静,莫非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分享的记忆与感情,是任何价值观的总和。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文化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从衣食住行到一言一行都有文化的要素在其中,就因为文化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文化其实和阳光、空气、水一样有品质的面向,当空气、水的品质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关注到环保的问题,同样的,当文化的品质出现警讯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到文化建设的问题。

  我记得很清楚,我有一位老长官,他在二三十年前“经济部”和“行政院”的任期内,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建设是付出最大贡献的。但是在他的晚年,他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他觉得有一点遗憾的就是当他全力推动经济建设的时候,没有同等的关心到文化建设的问题。

  我想我的老长官这番话,我们现在在两岸仍然听得到相同的语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文化为什么重要?因为任何政体的建设,如果没有了文化的内涵,只是冷冰冰的一个政体,任何的制度运作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支撑,任何经济建设如果没有文化的建设做基础,也无法提升社会的品质,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基础,古人所谓的“一无之变”也是以文化作为判断的标准,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我们中华子孙勿忘了文化的重要性。

  从经贸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追求的是经济的利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重视的是品质与价值的问题,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等等。

  伯雄认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大桥梁,缺一不可,现在该是搭起文化桥梁的时候了,要搭起两岸的文化桥梁,两岸可以共朝几个方向努力。

  第一,共同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文化产业之后,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两岸的优势可以互补,引导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尊重。

  2004年以来,大陆文化产业平均年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增长的幅度在15到20个百分点上下。在此刻,全球消费领域增幅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大陆地区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今年1到3月间,平均的增幅达到17%,为市场贡献,为文化的产业内容,制作和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为两岸文化者的携手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从2005到2020年的15年,大陆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年增长将达到6.7%,文化产业和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4%左右,文化产业作为今后20年两岸支柱产业的地位是非常明显的。

  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岂不是稍早,其中由于影视、广播、新闻出版、流行音乐、舞台艺术等领域比较引人瞩目,但是内需市场的狭小,同业竞争激烈的原因,整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是趋缓的,令我们有一些隐忧。

  今后两岸文化界在文化界在频密交流之余,共同创建文化产业的平台。同时纳入大陆广阔的市场,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台湾比较成熟的营运经验,与活泼开放的创意人才,必将为21世纪华文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争取到最大的优势。

  第二方面,加强教育的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的媒介,今天大家都谈软实力,而教育正是孕育软实力的土壤。

  伯雄认为,两岸青年学子的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刺激学生对文化问题的共同思索,有助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我们本着文化与交流的立场,我们主张开放陆生到台湾求学,并且承认大陆学历,同时也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的合作,并推动交换学生计划。

  从两岸教育的交流来看,虽然签约高校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陆到台湾交流以及台湾学生到大陆攻读学位的学生日渐增多,但从总体上看,虽然仍处于缓步发展的水平,从趋势的潮流来看,很有提升的空间。

  第三方面,推动媒体的合作。现代的社会因为媒体的发达与进步,使得文化所能产生的力量更为惊人。媒体本身既是文化的媒介,也是文化创造的园地。回顾两岸传媒事业近数年来的交流历程,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两地电视节目的落地政策至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优秀的电视节目资源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普及。凡此均为阻碍两地媒体高效沟通对话的现实障碍。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两岸文化的交流,必须要在教育、艺术、传播、语言文字等领域通力协作,互补互促。至于,我们应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尽快完成相应的配套政策,由政府引导、民间配合,建立高效对等的影音制播与发行合作机制,使两岸传媒产业形成紧密联合的产业链,发挥协同互促的效果,有效地为两岸同胞搭起咨询沟通的桥梁,并大幅提升彼此的素质与竞争力?

  同时我们应如何把文化交流纳入到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之上,使多年来文字沟通的障碍也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又该如何通过体制化的平台搭建促进两岸青少年的相互了解、活络两岸人才资源的互动与共用?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希望与会的学者、专家与业界精英,能够集思广益寻求切实有效的对应策略,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发展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视角、新的思路。

  另外本届论坛的经贸议题,集中在我们过去较少触及的领域,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对两岸具有高度的意义。两岸都面临气候变迁和能源日益减少的威胁,过去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也都相当有效。如果能建立合作的机制,共同应对《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演变,拟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开始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合作,相信必有助于两岸环境的永续发展,甚至开创新的商机,促进两岸互利双赢、和平共荣,并为更洁净的地球村付出贡献。

  本届论坛分组讨论的议题,除了两岸在文化、教育与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以外,还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是两岸之间疗伤止痛,化干戈为玉帛过程中的当务之急,也同时备受广大民众的高度期待。

  我个人深信,本届论坛必将获至丰硕且具有前瞻性的方案与计划,为中华文化道统的传承,为两岸人民情感的融合再度扮演强而有力的推手的角色。

  最后,本人以论坛共同主持人之一的身份再一次欢迎贵宾的亲临与会,也向所有辛勤参与筹备工作的同仁致以最高的敬意。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