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赖清标务农一辈子,曾经多次当选台湾“全台十大杰出农家”、“育种能手”等。但是,如今他一家4代近20口人没有一个是农民,即使有一半的孩子们仍住在镇上。
像赖清标家里的晚辈一样,台湾年轻人不愿意做农民的很多。台湾农村人口340万,占总人口的15.1%。干农活的人从1999年的77.6万减少到2008年的53.5万,在总就业人口中不足一成。
赖清标的家在台北县大甲镇乡下,门前一大片水田栽种着当地的特产芋头。三层楼的房子只住着他和一个孙子。
大甲镇以镇澜宫出名。镇澜宫建成于清代雍正年间,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内供奉着妈祖佛像,是当地人信仰的守护神。
大甲镇另外一个有名气的是“好米”。台湾多次评选的“台湾好米”中,大甲屡屡占据“十优”中的一席。这里是台湾良质米的主要生产区,也是“台中籼稻10号”的发源地,大甲镇农会碾米厂更是“台湾好米”的主要供应厂。
300多年前,大甲就有农耕开发的记录。1669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派遣副将驻守大甲铁砧山实施屯垦,今天大甲镇上的“营盘口”及铁砧山的“剑井”,即为当时屯垦留下来的遗迹。如今大甲镇专门设立“稻米产业文化馆”,保留当地稻菽文化本源。
记者希望走访地道农家,当地农会便把记者带到赖清标家。谈起当年的农活儿,赖清标兴致勃勃。从人工插秧,到机器耕作,再到当年学习育种并获得表彰,他记忆犹新。他承认今天的农活儿与当年完全不一样。由于土地少,效益有限,4个孩子都不愿意种地,他家的地多年前就租出去了。他的手艺,也只好传给妻子的表兄弟。坐在他身旁的表兄弟今年也74岁了。他说,已经将农活儿交给其中一个儿子去做,土地不多,只需要农忙的时候干干,其他时间在汽车厂干活。至于种稻还是种其他作物,表兄弟说,就看市场了。不过,种稻谷有政府部门“平准基金”保障销售,不用担心价高价贱。
陪同采访的台北县参议陈先生介绍说,现在台湾有种趋势:农民不种地,种地的不是“纯农民”(公司)。农民下一代大多不想再从事农耕。包括他这个有土地的农民,家里下一代没有一个务农。年轻人都进了城,现在农民的平均年龄高达61岁。
为了鼓励有文化的年轻人回到土地上,发展现代农业,台湾正在探索一种“大佃农,小地主”的模式。台湾农民户均土地仅1公顷,通过把一家一户的小土地租给大佃农,希望达到两个目标,第一是解决农民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第二是提高效率,让青年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同时当局辅导精致农业、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年轻人吸引到土地上来”。
据说上述策略有一定效果,有志者看到农业的前景。大甲镇农会总干事刘先生就是去年从城里公务部门回到养育他的大甲镇。不到40岁的他虽然不从事直接的农耕,但他表示:“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根本,回来为农业服务,是我的意愿。”(记者 向建国 施春)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鹏英】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