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传承人物殷海光诞辰的次日,台大青橙社的学生走进整修后的殷海光故居,举办讲座,以志纪念。经台大整修,其故居甫于11月14日开放。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12月6日,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传承人物殷海光诞辰的次日,台大青橙社的学生走进整修后的殷海光故居,举办讲座,以志纪念。经台大整修,其故居甫于11月14日开放。 中新社发 刘舒凌 摄
|
中新社台北十二月六日电 题:探访台北殷海光故居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周兆军
台北十二月初的下午,大安区温州街十八巷里绿荫和平房的平静被微微打破。十六弄一之一号的庭院里,迎来了数十个青春面孔,他们小声交谈、好奇观察这里已相隔久远的生活气息。
温州街十八巷曾是日据时代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的教授宿舍群,这里,数个平房宅院与相邻楼房以绿树隔开,同享静谧空间。
其中,巷弄顶头的院落大致为三角形,拱起的小小假山上绿荫怡人,树下石头桌椅历经岁月打磨有青苔攀爬的痕迹,一道小小沟渠已干涸许久。
院墙上,一块金属牌上刻着“殷海光故居”。
牌子以中英两种文字介绍这处房舍及先前的居住者:“哲学界巨擘、自由主义导师殷海光先生在台故居。先生任教于台大哲学系,毕生提倡自由主义,秉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于对抗威权、批评时政,启迪学术与社会良知,对推动台湾民主运动具有贡献。”
经台大整修,故居甫于十一月十四日开放。
据记载,这处日式木造房屋,是当年台湾大学利用校警宿舍拆除后留下的建材构建的。一九五六年,殷海光入住这处宿舍,闲暇时他自行凿挖沟渠,将废土堆砌成山,分别命名为“愚公河”、“孤凤山”,在此居住直到一九六九年过世。
故居已沉寂了很久。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常显热闹,总有大学生前来喝咖啡、高谈阔论,邻居小朋友也喜欢在这里烤肉、玩水。
当时,殷海光被称作“台大最卖座的教授”,他承继“五四”初期鼓吹的自由主义,强调要有说真话的道德勇气。知名学者林毓生、李敖、王晓波、陈鼓应都曾受他培养。李敖曾这样描述殷海光:“国民党自从在大陆失败逃到台湾后,他们检讨失败的原因,可分两派:一派认为专制得不够,今后要多专制才行;一派认为自由民主得不够,今后要抛弃老套,要做深刻的进步的反省才行。做这种反省的人数极少,但最成功的就是殷海光。”
纪念殷海光学术基金会董事长、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中华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的时候说,殷海光先生认为要说真话就要有自由主义的环境,他无法接受当局独裁政治的倾向,在《自由中国》杂志一再为文批判所谓“反攻大陆”只是为巩固政权。他演讲时,有人被挤上窗台听讲,不少学生在温州街假山上喝着老师亲手煮的咖啡,畅谈思想,深受启发。
殷海光的学识与文笔影响着当时一大批台湾青年学者和海外知识分子。一九六六年,当局教育部门要求殷海光离开台大,他拒绝接受,形成学校排有殷海光的课、殷海光却不能上课的局面。隔年,他终于还是离开学校,并在两年后因胃癌病逝;如今,安息于台北市的南港“自由墓园”。
殷海光过世后不久,夫人夏君璐赴美定居。但三十多年中,这处宅院在后续进驻者刻意保护下,保存完整。二00三年,“立委”陈文茜推动将殷海光故居指定为古迹,台北市文化局还请夏君璐回故居参与保存规划。
而一九五六年的房舍被指定为古迹,其理由:殷海光先生是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传承人物,见证一九五0年代知识分子参与民主运动之历史痕迹,其建物具有与重要人物相关之保存价值,周边整体环境脉络,亦展现当年知识分子批判时政所处之环境氛围。
如今,故居的产权归属台大,空间的利用则交给纪念殷海光学术基金会。十二月六日,殷海光诞辰的次日,台大青橙社的学生走进了故居,回顾殷海光其人其事,举办讲座,以志纪念。
顾中华说,殷海光的影响超越了一个时代,基金会将筹措经费办理讲座、读书会推广其思想,开放社区团体、学生社团来使用这一公共空间。
顾中华认为,这是符合殷海光先生精神的。
在故居展示中,可以看到殷海光先生信中的一段话:“书生处此寂天寞地之中,众醉而独醒,内心常有一阵一阵莫可名状之凄寒。寂寞之长途旅人,甚愿见路边之烟火人家,灵魂有个慰藉的小茶点。喝口热茶,暖暖心头,打起精神,从新走上征程,或可发现一个新境界于迷茫之外也。”(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