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精心打造运动员村 入住感觉就像回家——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体育新闻

广州亚运精心打造运动员村 入住感觉就像回家

2010年11月02日 14:0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日报11月2日报道 开阔庄严的升旗广场、幽静的居住环境、摇曳多姿的花草、琳琅满目的国际区“集市”……在这个全新打造的社区里,运动员不但不会有陌生感,还可以接受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亚运城赛区领导小组组长、运动员村村长兼团队主任孔少琼表示:“我们相信可以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舒适、温馨、方便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觉像回到家里一样。”如今,运动员村已经进入赛时安保状态,静候运动员的到来。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的升旗广场上彩旗飘飘,3天后,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将正式开村

  运动员村乃城之核心

  和历届亚运会不同,广州亚运会没有延续“亚运村”的概念,而是打造了一座亚运城,而运动员村则是亚运城的核心。据介绍,运动员村位于亚运城内,总建筑面积59.1332万平方米。运动员村与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亚运体育馆、后勤服务区、亚运公园是亚运城的七大组成部分。

  如果单纯说运动员村,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报记者深入小村,一探其中奥妙,与广大读者分享。

  根据功能规划布局的不同,运动员村分为公共区、国际区和居住区,三大区域在安保级别和各种人群活动范围上迥然相异。

  运动员村的“家门口”被称作公共区,也就是安保线以外的区域,这里是所有持有注册证件的人都可以抵达的区域,也是运动员及随队官员、访客抵达运动员村的第一站。公共区主要由欢迎中心、访客中心、媒体工作中心、NOC停车场、抵离巴士站、班车停车场以及赛时班车总站组成。

  通过申请预约,来访人士可以由访客中心进入国际区,也就是运动员的休闲消费区域。这里是访客和运动员交流的场所,也是运动员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地。

  国际区专门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商业、休闲娱乐和宗教服务,同时还担负着为各代表团举行欢迎仪式的任务,也是运动员村运行团队的集中办公场所,主要由升旗广场、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宗教中心和行政办公区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区位于国际区A区一层,设有银行、邮局、电信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美发店、综合商店、特许商品零售、影像中心、售票亭、书报亭、机票销售、花店、干洗店、茶艺室和咖啡室等商业服务设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可在此享受各类有偿服务,并参与赞助商高科技产品体验活动等。

  而休闲娱乐区则位于国际区A区二层,设有中文学习室、舞厅、卡拉OK室和DVD放映室等休闲娱乐设施。运动员可以在此交流互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宗教中心位于国际区C区,可提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宗教服务,满足访客过宗教生活的基本需求。

  行政办公区主要集中在国际区B区和C区,是亚运城运行团队的集中办公区域。

  最后,居住区是运动员村的核心区域,只有极少数工作人员才有入村的资格,这里包括公寓楼、主餐厅、综合服务中心、体能恢复中心和村长院。

  衣食住行“任我行”

  亚运会期间,预计将有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约13000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入住运动员村。

  据介绍,运动员村共有49栋公寓楼、3598套公寓、9272间客房。应该说,运动员村是一个高度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的居住区域,这里将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分配、客房、洗衣、布草洗涤、居民服务中心等住宿服务,全部是一条龙服务。

  这么多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答案是不会。运动员村主餐厅及厨房面积为13000平方米,共有3892个座位,24小时运营,菜单每5天一循环。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区的运动员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主餐厅分为东亚和中餐、东南亚次大陆、中东、欧陆和非清真5个餐区以及两个熟食和冷餐台。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厨、运动营养师,为运动员提供营养咨询服务以及配餐。

  运动员的菜单保留了往届运动会受欢迎的种类,注重蛋白质、新鲜蔬菜、简单碳水化合物等的合理搭配,食品原材料预计超过600种,午餐、晚餐期间将提供超过22种热菜和50种冷菜,“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都有机会在主餐厅品尝到虾饺、烧卖、萝卜糕、春卷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茶点。”孔少琼表示,每种食品的旁边都有一个中英文的标牌,除了名字外,很重要的是标明了食品的营养成分,就餐者可以自己计算摄入的具体营养成分,“厨师团队已经成功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次也是使用当年的原班人马,很有信心能成功服务好广州亚运会。”

  另外,运动员村将为运动员提供各种赛事信息和交通服务,让他们吃得开心、赛得舒心。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