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足球学校:曾经盛极一时如今大多难以为继

2011年05月03日 17:0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太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球场,69岁的王后军这才慢慢起身离开。看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场上撒着欢奔跑,作为长三角第二届城市足球邀请赛仲裁委员会的委员,他感慨了一句:“要是这样的活动再多一些就好了,小球员的比赛机会实在太少了。”

  曾经的国家队队长、上海足坛昔日的冠军教练,“归隐”之后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上。昨天,这位老人却对记者说:“我感觉困难越来越大了……”

  冷眼旁观

  十几年前,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造正如火如荼,联赛热闹非凡,多少人为此欢欣鼓舞,王后军却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一直认为,中国足球发展的方向值得商榷,最典型的矛盾,便是出在人才的供需上。“有些老板舍得花钱,像前卫寰岛之类的,一进来就到处挖人。慢慢地,大家都不去关注如何培养青少年球员,因为只要花钱去买就可以了。”

  职业化没有让中国足球更职业,却快速催生了一批暴富的球员。王后军记得清楚,十几年前,如果一个球员一年拿一万块工资,已属高收入阶层。可没过多久,百万身价的球员就出现了。“那时范志毅算是最好的球员之一,但他一个月也就拿8000块。外地的球队那样搞,小范就有些情绪了:论能力,自己不比别人差,拿的钱怎么就少那么多?没办法,申花队的水准也得上去。”

  畸形竞争,让高水平球员成了香饽饽,大家都抢着要,转会费也从一百万涨到两三百万,再到巅峰时期的近千万。可王后军却看到了其中的隐忧:“买人”成了捷径,没几个愿意去干培养球员这样的苦差事。

  “中国的好球员一共就那么几个,如果所有的俱乐部都不培养孩子,开始抢运动员,抢到后来就会后继无人,出现人才断档。”中国足球的现状,证明老人当时的担忧是对的。

  人丁兴旺

  1998年,赋闲在家的王后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找到几所小学,开始在双休日办起体能训练班,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

  很快,王后军便发现这个办法不大行得通。“路太远,交通不方便,把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地方训练很费劲,家长也不放心,所以人越来越少。”于是,他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开始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定点,让孩子们放学之后直接留在校园里训练。

  鉴于王后军的名气,足球学校一度人丁兴旺。最多时,王后军手底下有600多个“娃娃军”,相关学校多达13所,一派欣欣向荣之势。那些日子,王后军总是乐呵呵的。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星星之火何愁不能燎原?

  困难不少

  十几年后,“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还在继续。只不过谈起现状,听到最多的却是叹气。

  曾经把足球作为特色的学校,一个接一个撤退了。从当初的13所,到如今只剩下广灵路小学、田林路小学、第六中心小学3所学校还在苦苦支撑;人数也从鼎盛时期的600多人,锐减到目前的二三十人。

  “以前收费150块一个月,现在是200块一个月,只比10年前多了50块。现在的小孩去参加什么钢琴培训、英语辅导,一个小时就要花几十甚至几百块啊!”老人的语气,有些无奈。“本来办这样的培训就没什么盈利,以前我还能维持,现在更难了。”

  这两年,足协开始推广“校园足球”,似乎让人看到了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希望,王后军却依然不乐观。“一个城市一年投入几百万有什么用?拿上海来说,分到几百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到一万块,这点钱连请教练都不够。难道说发几个足球就能搞好青少年足球了?发展校园足球,关键还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改革,校长不支持,学校的主要成绩还是体现在升学率上,那校园足球就很难搞出名堂。”

  连“老字号”的“王后军青少年足球学校”都如此艰难,看来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未来路还很漫长。(记者 关尹 实习生 周文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