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杨家诚恐与赌球有染 伯明翰欧联杯资格成疑?

2011年07月01日 10:43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2月28日,一名华人在温布利大球场捧起了英格兰联赛杯冠军奖杯。他叫杨家诚,英超伯明翰俱乐部最大股东,他是英超第一个中国老板,也是第一个获得联赛杯冠军的中国老板。然而这位创造了历史的人物却极有可能成为一名罪犯,香港媒体昨日爆出猛料,杨家诚因涉嫌洗黑钱被香港警方逮捕,如果罪名属实他将被判刑14年。昨日,杨家诚洗钱案在香港开审,杨家诚被控5项洗钱罪,涉案款达7亿港元。案件押后6周至8月11日再审,杨家诚已获准以700万港元现金保释。

  逮捕行动发生在北京时间6月29日晚10时,香港警方毒品调查科财富调查组在杨家诚家中将其带走。据现场人士透露,杨家诚刚刚乔迁新居心情不错,结果看到警方闯入时大为惊愕。香港媒体透露,警方早在两年前已经对杨家诚实施监控,经查其涉及到7亿港元不明资金,这笔巨资分多次存入一个银行户头,警方怀疑此举与洗黑钱有关。据悉,警方已经正式拘捕杨家诚,并对其提出五项罪名指控。根据相关法律条例,洗黑钱罪名一旦属实,杨家诚最高可能被判处14年徒刑。

  杨家诚于2007年开始通过旗下的泓锋国际公司收购伯明翰俱乐部,至2009年宣布控股达到94%,他因此成为英超俱乐部的第一个华人老板。杨家诚入主伯明翰两年内,历史性地夺得了英格兰联赛杯冠军,但伯明翰俱乐部也于上赛季惨遭降级。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杨家诚收购伯明翰与洗黑钱有关,但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伯明翰俱乐部副主席彼得·潘努接受采访时证实,杨家诚确实被香港警方带走“协助调查”,不过他强调杨家诚被捕不会影响俱乐部正常工作,更不会影响球队参加下赛季欧联杯。

  有此一说

  杨家诚恐与赌球有染

  香港警方正在加紧调查杨家诚涉案的7亿黑金来源,有迹象显示,这笔巨资很大部分可能与地下赌球有关,而杨家诚在操控伯明翰俱乐部期间也被怀疑有赌球行为。

  根据香港警方调查,7亿元黑金多为现金,这种巨额现金来源通常为毒品和赌博,联系到杨家诚的赌博背景及伯明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的巨额负债,他的确有操作球队赌球的动机。有人指出,最可能的嫌疑场次就是伯明翰与阿森纳的联赛杯决赛,那场比赛中阿森纳几名球员表现十分失常,赛前更有大量投注资金涌向伯明翰。另一方面,伯明翰降级的真实原因也值得探究。由于监管不力,英冠联赛假球猖獗,不少人因此怀疑,杨家诚或许为了便于操纵假球而故意使得球队降级。

  相关链接

  伯明翰欧联杯资格成疑

  杨家诚涉嫌洗黑钱一事引起英国媒体高度关注,伯明翰俱乐部的前景也蒙上阴影。英国媒体爆料称,伯明翰俱乐部的母公司伯明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即前泓锋国际公司)目前负债2900万英镑,这或许将使他们失去欧联杯资格。

  杨家诚收购伯明翰俱乐部花费了1.51亿英镑,随后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球队建设,并在第一年取得了英超第9名的不错成绩。不过英国媒体调查发现,伯明翰俱乐部第二年的投入明显偏少,球队成绩也随之下降,这显然与伯明翰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出现巨额负债有关。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伯明翰俱乐部很可能失去欧联杯资格。

  此前并非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上赛季英格兰足总杯亚军朴茨茅斯和西甲马洛卡俱乐部都因财务问题被欧足联取消了欧联杯资格。近年来,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积极推行财政公平原则,打击俱乐部不健康经营方式,伯明翰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不过俱乐部副主席彼得·潘努表示,伯明翰不会因杨家诚被捕受到影响,因为俱乐部与环球控股有限公司的财务账目是完全分离的,不会受到后者波及。

  新闻分析

  足球已沦为犯罪工具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发布报告指出,足球运动已经成为不法分子洗钱和逃税的最佳工具。同年,杨家诚宣布收购伯明翰俱乐部成功,成为俱乐部最大控股人。现在看来,这的确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

  足球运动的全球化进程使得其资金来源更复杂更隐蔽,这一特点使洗黑钱者分外青睐这项运动。足球的另一大功能是逃税,一方面足球俱乐部可以通过隐蔽会计制度达到逃税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虚假或虚高转会费达到冲账目的,而后一种方式更简单也更流行。至于赌球,则已成为足球运动带给体育圈的又一大毒瘤,而且很难根除。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全世界最多的球迷,但这项运动正在沦为犯罪工具。人们常言眼见为实,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不知道哪些亲眼看到的画面是可信的,哪些欢呼和泪水是真实的,这是足球的悲哀。可以肯定的是,杨家诚只是冰山一角,足球圈内还有更多秘密是人们不知道的。遗憾的是,想要清除足球运动的腐败行为不是一件容易事,各种经济乃至政治因素使得足球很难保持清白,这是一项被绑架的运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